新时期戏曲学术研究的热点
2023年03月22日 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2日总第2615期 作者:朱恒夫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戏曲研究可谓热潮澎湃,逐浪相高,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可能超过80年代之前的宋、元、明、清、民国与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的总和。研究的课题除了一般的戏曲史、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美、戏曲导演、戏曲管理等,还不时地出现新的热点,研究的面更广,发现的文献更多,提出的论说更为丰富。以热点来说,至少有下列八个。

  一是目连戏。《目连救母》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著录的一个戏曲剧目,也可能是戏曲形成之初的剧目。之后,它与宗教祭祀、祈祷民俗相结合,不断地完善,成了常演不衰的骨子戏。在弋阳腔兴起之后,它负载着这一声腔到处传播,并使弋阳腔在异地扎根,衍生出青阳腔、徽腔、湘剧、祁剧、辰河戏、川剧、绍剧、岳西高腔、瑞安高腔等系列的高腔剧种,它被这些剧种称之为“戏祖”或“戏娘”。在一些地方,目连戏被称为“平安大戏”,一些村庄或每年演一次,或两三年演一次。由于演出的需求量大,以致许多村庄的男女老少组成若干个目连戏班,以演出目连戏为业,进而使得目连戏成为一个戏曲剧种,如“高淳阳腔目连戏”。目连戏在20世纪初就受到了钱南扬、周作人、胡朴安等人的关注,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进入新时期之后,在思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目连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仅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举办了十多次,研究的论著则有数百篇(部)之多。

  二是傩戏。在中国戏剧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分布较广,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傩戏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一种民俗事象,或在规定时间或在与神灵“商约”的时间内必须演出,民众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表演”。旧时,傩戏几乎遍布全国城乡,乃至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傩戏有民间傩、宫廷傩、军傩与寺院傩之分。傩戏的功能主要是驱邪纳吉、祛病消灾,以保个人、家庭、家族乃至村庄的安宁。这样的功能是傩戏生命力所在,它之所以能从简单的傩仪发展为内容繁富的傩戏,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将其视为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和顺、地区安宁的保障。傩戏虽然也有娱人的功能,但仅是客观上衍生出来的。傩戏的演出地点不只在戏台上,也不固定在一个地点,家族的祠堂、家庭的堂屋、打谷场、道路等,都是其表演场所,如果说傩戏有剧场的话,那么这个剧场包含着整个村庄。傩戏的演职人员除了巫师外,更多的是愿主家庭成员,或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成员。后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做演员时,不是应差式的参与,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因为在他们看来,参与表演不是娱乐,而是事关自己与亲人命运的否泰。傩戏的演唱内容,是叙述体与代言体相结合,以前者居多。然而,这一独特而重要的戏剧形式,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重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界为编纂《中国戏曲志》进行全国戏曲普查,才将长期蛰伏于地下的傩戏挖掘出来。稍后,曲六乙等学者创办了“中国傩戏研究会”,吸纳许多有志于传承、光大傩文化之人,从事傩戏的调查与研究,并产生了一大批成果。

  三是梅兰芳表演艺术。梅兰芳作为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不仅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如融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行当于一炉,创造了“花衫”的行当;对乐器伴奏、舞台布景、服饰化妆、舞蹈身段等作了成功的探索;创演了《嫦娥奔月》《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还在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日本、美国、苏联的演出,让外国人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并由衷地钦佩中国人在艺术上的创造力。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愈发珍视。研究梅兰芳,实际上也是重视民族文化的表现,梅兰芳纪念馆与中国戏曲学院对梅兰芳研究贡献较大。

  四是戏曲文献的整理、集成。改革开放之前,这方面的工作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成果不多,突出的是郑振铎等人主持影印的《古本戏曲丛刊》、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钱南扬的《宋元南戏辑佚》等。改革开放之后,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国家出版基金等机构的支持下,戏曲学人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戏曲文献,如汇编古代的戏曲理论著作、搜辑流落海外的戏曲剧本、选辑艺术价值较大的剧目,以及对口述材料的整理等。

  五是昆曲。自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相关机构不仅为昆曲发展提供了保护、传承的条件,还鼓励学界对昆曲艺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20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是其他任何一个剧种难以望其项背的。据相关统计显示,每年发表的昆曲研究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10多部,以昆剧为研究对象而撰写的硕士、博士论文亦有10多篇。其代表性成果应为吴新雷的《中国昆曲大辞典》、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昆曲学研究课题系列”丛书等。

  六是皮影戏。皮影戏历史悠久,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尚活跃于全国大部分乡村,是广大老百姓重要的娱乐形式,但在80年代之后,它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不断地衰萎。对于它的研究,学界一直是冷落的,直到21世纪初,才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魏力群、康保成等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皮影戏全集”和“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丛书”。笔者和同道则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数以百计的皮影木偶戏剧本,遴选出代表性作品,将整理出版35册的《中国皮影木偶戏剧本集成》。

  七是地方剧种史。在编写《中国戏曲志》各省卷的过程中,各省、市、县的研究人员对本省、本市、本县的剧种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工作。从地方志、文人的著作等文献中爬罗出相关资料,对老艺人、新文艺工作者、地方主管文艺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在获取大量文献之后,戏曲研究工作者写出了一些剧种史著作,如京剧史、昆剧史、川剧史、评剧史、豫剧史、越剧史、臧剧史等,总数有几十部之多。也有以一个地区的戏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撰写成某省戏曲史,或某个区域的戏曲史。2017年,原文化部在三年全国戏曲普查的基础上,正式宣布中国戏曲现存348个剧种,随即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合办、由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百戏盛典”活动,让348个剧种到昆山汇演。随之,文旅部组织各地的研究人员,撰写每一个剧种的发展史,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八是历史剧。历史剧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剧目类型,在新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它取得的成绩最大,许多剧作家也因为创作出了优秀的历史剧而成名。然而,对什么是历史剧、历史剧应该怎么写,一直争论不断。早在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历史剧不等于“历史学”,历史学须“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应是“失事求似”,只要描绘了特定时代的风貌和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向,不必拘泥于史实。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茅盾为首的一些文学家、史学家和剧作家,认为历史剧既然是“历史+剧”,就应该尽量尊重史实,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应是真人真事。允许虚构,那也只是为了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生动,历史事件更具有戏剧性。进入新时期之后,戏曲理论界分别于1984年、2008年和2022年举行了全国性的历史剧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学术争鸣。

  这些课题之所以成为热点,可能是由于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有了研究的基础;二是复兴民族文化与振兴戏曲的需要,其研究有助于展示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优良品质和为戏曲的振兴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理论;三是经济的发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笔者躬逢经济发展、学术昌明的时代,有幸参与了几乎每一个热点的讨论,撰写了论文和著作,对于戏曲史、戏曲理论的建设,对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一点点的作用,这是甚感欣慰的。戏曲研究永远在路上,以后还会出现新的热点,还会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