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年04月10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0日第2627期 作者:韩忠全

  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Bogdan Suchodolski)是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文化教育、科学史。苏霍多尔斯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创办教育刊物、筹建教育组织和学会等活动,并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特色。梳理苏霍多尔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汲取其教育理论精髓与教育实践经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国内学术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苏霍多尔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教育哲学、文化教育理论、面向未来教育、教育实践探索方面的译介和研究,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教育哲学视域下哲学与教育若干关系问题。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1982)对苏霍多尔斯基《哲学与教育》进行译介,揭示作为应用哲学的教育学与作为哲学争论问题源泉的教育范畴的若干关系问题,例如,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与文化等内容。

  从哲学和文化教育视角揭示人、文化和教育的本质。马建青、何中燚在《文化、教育与未来——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人道主义思想纲要》(2019)一文中,提出了苏霍多尔斯基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观点。例如,文化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活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激发人的超越性力量,教育是传承过去、超越当下、开创未来的重要方式。

  青年发展视角下教育多元观及未来教育评价。张笑夷、吕振译介了苏霍多尔斯基的《面向未来的教育与传统教育学》(2019),涉及绝对价值教育学、传统主义教育观、当下生活的教育学三种教育观的表现样态和不足之处,还包括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本质和超越、马克思主义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等内容。

  对教育传统的批判分析。李晓敏翻译苏霍多尔斯基的《教育:在存在与占有之间》(2019),批判分析苏格拉底重视人格塑造及柏拉图注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传统,肯定人道主义教育的双重性,解决个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生平纪事及教育组织和教育学会的创建与贡献。在教育实践中,苏霍多尔斯基参与创办教育组织、学会和期刊,他除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建者之一,还参与创建了欧洲比较教育学会。正如黄志成在《欧洲的比较教育学会和人物》(1982)中指出,苏霍多尔斯基参与创建了196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成立的欧洲比较教育学会。

  国外学术研究述评

  国外对于苏霍多尔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视角多元,成果丰富,本文基于英语学术文献作了简要梳理。

  苏霍多尔斯基的教育哲学研究,主要论及教育与其他系统关系,如斯瓦沃米尔·什托布林在《当代波兰教育哲学分析导论》(2016)中,论述了波兰当代教育哲学变迁的语境与突破,苏霍多尔斯基及雅努兹·格尼茨基指出了教育与外部社会政治条件的关系。

  苏霍多尔斯基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代表性人物博古斯拉夫·赫梅列夫斯基、弗洛里安·诺维基、亚当·菲亚科夫斯基和伊雷纳·沃吉纳、米罗斯瓦夫·斯琴斯基分别论及文化教育学和文化教育、文化社会观、文化教育学和人文教育、波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性重构等方面内容。例如,博古斯拉夫·赫梅列夫斯基在《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的文化教育学》(1997)一文中,描述了文化教育学概念以及文化教育学和文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文化教育的维度。

  苏霍多尔斯基生平纪事及作品研究。代表性人物罗什·赫尔曼、芭芭拉·库日妮卡和雷泽克·库日尼基、安杰伊·塞泽拉分别论及苏霍多尔斯基的作品和演讲在世界的影响力,实现第一次编辑出版综合性八卷本《波兰科学史》,手稿笔记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未来反思的文献。

  苏霍多尔斯基人文教育和美育研究。库瓦特索卡·泰布列维奇等在《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的人文世界与人文教育》(2014)一文中,阐述了作为人类创造力和创造活动的人文世界概念以及作为准备充实人生、充满人文价值的人文教育理念,并批判了苏霍多尔斯基所宣称的人文学科危机。古洛卡·杰格斯等在《波兰美育观念的开端与发展》(2015)中,描述了苏霍多尔斯基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波兰美育观念,即美育是通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education for art(意指审美感性教育和审美文化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art(意指全面人格的发展)。

  苏霍多尔斯基的科学史理论研究。娜塔丽娅·列兹在《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对科学史概念的解读》(2011)一文中,描述了苏霍多尔斯基对科学史的理解,涉及科学史及其主题、目标和方法论;科学史在现代社会意识中的地位;科学史与科学理论、科学政策、科学思维的关系;科学思想史、文化技术史、科学进步源泉问题。他还在《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对科学普及问题的看法》(2011)中,阐述了苏霍多尔斯基对科学史普及进而使之成为培养“现代人”和教学主要内容的具体反思,指出苏霍多尔斯基和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在科学史概念界定上的异同。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根据国内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有待深入。国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开拓、引领和示范作用,但还需加快探索性和开创性研究步伐,研究主题偏窄,研究领域单一,研究现实契合度有待加强,研究群体尚未形成一致认识。

  根据国外研究文献分析,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国外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哲学、文化教育、科学史、人物及作品评价等方面,研究成果多样,为今后国内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宽广视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东欧左翼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研究”(20BZX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