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助推高校智库建设
2019年07月09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9日总第1730期 作者:张生祥

  作为知识生产和学术创新重要主体的高校智库正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助推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

  新时代的高校智库承担着提升国家影响力、创造力和学术吸引力的重要使命,对内要汇集学术智慧,凝聚学科共识,提出决策建议,为推动高校全方位国际化出谋划策;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高校智库应在对外学术交流和世界对话中,与全球各类智库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交流、沟通和对话,同时用世界受众可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发出中国声音。作为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学科和排头兵,外语学科理应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为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和健全保驾护航。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提出,高校应该为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和打造智库队伍。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那么,外语学科应该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汇聚社会服务人才搭建学科研究平台

  在外语专才的培养方面,加大外语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将服务社会具体化、目标化和指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等各个环节;在师资储备方面,除了鼓励外语师资的社会服务转向,还应依据高校智库自身的特点引进专家型的学科人才,打造一支学科基础来源广泛、分工明确、协同共进、适应现代智库管理与运作的专业型人才队伍。

  为此,高校应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之间建立机动灵活、互通共融的岗位评聘机制,为社会服务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此外,应出台激励政策,良性导引和分流一部分语言研究人员向国别与区域研究转向,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特色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二级方向,丰富外语学科的理论内涵,扩大其学科空间,同时为培养合格的特色化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储备力量。

  依托重大社会问题促动学科协同创新

  高校智库以其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见长,如何整合资源、联合学科、凸显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外语学科在建设特色化专业智库时,在校内应该以社会重大问题为抓手,主动联合其他学科,整合力量,协同分工,实现学科联动,主动服务校内的学科发展;以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发挥外语优势,服务其他学科和研究机构,推动其他学科与其特色化智库的国际化。

  在对外方面,高校外语学科更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整合国内外学科资源,明确研究领域和服务方向,妥当处理好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地方研究和国家研究等几组关系,为回答和解决社会、政府、民众关心的难题贡献智慧,输出智力。作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智库,高校智库还应凸显其外向型服务的功能,对社会治理、国家形象、话语权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定期提交智库报告,供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参考,发挥好服务社会的功能。

  发挥外语语言优势及时跟踪国际热点

  利用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及时跟踪、搜集、汇编、翻译国际智库、学术研究、国外白皮书、公众舆情动向等涉华评论或成果,尤其是国际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舆论对中国的看法和动向,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建言性的简报或报告,为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对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一带一路”建设推行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活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民间交流等不断加大、加快、加深,同时,各种新问题、新话题和新主题也相应地涌现出来,比如地区安全、债务危机、贸易纠纷、文化冲突等,都需要及时、到位、高质量的语言服务。语言为“一带一路”铺路架桥,是顺利实现“五通”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为这一伟大倡议的实施和落实保驾护航。国内各个外语院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开设国家紧缺或急需的专业,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为国家储备语言服务人才,比如斯瓦西里语、豪萨语、印地语、希伯来语等,但因培养周期长,高级的中译外语言服务人才尤为紧缺。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提到,目前国内“中译英高级别外语服务人才不足百人”,小语种的高级别语言人才更是紧缺。

  外语学科要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宏大目标,就必须优先培养国家紧缺的中译外语言人才和研究人才,满足国家对跟踪国际舆情动向的紧迫需求。因此,作为语言人才的培养基地,外语学科和专业理应及时调整“重点”“焦点”和“视点”,先国家之忧而忧,用望远镜式的学科眼光,做好学科布局和深化工作。

  及时译介中国概念助推普适性知识国际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治理实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绿色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新理念、新观念、新概念、新想法,是中国新的国际形象的政治话语体现、当下实践和有力解释。这些概念和术语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接受,为普适性知识的涌现打下了语言基础。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智库在其中扮演着理论、概念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角色,理应紧跟时代,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贴合国际现实,具有普适性的概念、理念、方案,为世界贡献普适知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而外语学科是这种普适性知识走向世界的“枢纽”和“孵化器”,应该承担起具有中国特色普适性知识的推广者、传播者的职责,为构建和提升融通中外的中国国家话语体系贡献力量,并以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为契机,激活学科活力,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

  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校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因此高校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出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从而提高高校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资源优化、捕捉信息以及知识普及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如果能利用好这一优势,就可以服务学科、服务国家,进一步释放学科生命力。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