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科普翻译
2023年08月23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3日第2719期 作者:石春让

  我国的科普翻译实践大致肇始于清末民初。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时期,科普翻译呈现鲜明特征,发挥独特功能,构建出中国翻译史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西方社科名著翻译 

  严复等人翻译的西方社科名著,在清末民初的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科学普及作用,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科普翻译成果。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79年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担任教习,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仅仅一年后,他就致力于办报和翻译工作。可以看出,他认为从事办报和翻译工作,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更有利于为救国救民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开展了实实在在的科普工作。

  严复设定了特定的目标读者群,精心挑选翻译原本。他设定的目标读者群是中国的士大夫,希望这些士大夫从翻译中了解西方的社科思想并支持变法维新。因此,他精选西方那些能够引导人们推动社会变革的社科名著翻译成汉语。他把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中文,于1896—1898年在报纸上连载,后出版单行本。1901—1909年,他先后翻译出版了亚达·斯密(亚当·斯密)的《原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穆勒名学》(《逻辑学体系》),甄克斯的《社会通诠》(《政治史》),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学浅说》(《逻辑入门》)等。

  为了使译文迎合士大夫的阅读口味,严复特意运用清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古文体裁来呈现译文,并在译文的选词、句法和审美层面尽量“达旨”。他特意选取“古雅”的词来翻译词汇。比如,他把“sociology” 翻译为“群学”,就是根据荀子的观点“民生有群”译出的。在造句和审美方面,他“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他的译文句子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摆脱原文句法结构,呈现出符合士大夫阅读心理的修辞美。后人往往称严复的翻译为“译述”,即他的翻译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在他的代表性译述作品《天演论》中,“按语”“译注”“夹注”随处可见,向读者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比如,他在译文中刚一提到“物竞”这个术语时,就以“按语”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

  严复的翻译是一次影响巨大的科普宣传。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把在西方已经被民众普遍理解接受的新理念、新信息引进中国。他的译本影响深远,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达到了时代赋予科普翻译文本的目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的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天演论》问世后,仅仅10年间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版本。书中倡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思想,不但引起中国思想界强烈的震动,而且成为当时报刊上最活跃的字眼甚至是全社会的口头禅。同时,严复的翻译也使当时在中国盛行的桐城派古文体裁发生了重大变化。桐城派古文的特征本是纪叙扼要、流畅清晰、突显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但严复的译文并未落入桐城派古文的窠臼,而是有革命性的创新特征。严复翻译文本中的“按语”“译注”“夹注”等,清晰有力地展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严复译作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桐城派古文体裁的变革,为中国文体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报刊发表科普译文 

  中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当属1833年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后出现的有《遐迩贯珍》(1853)、《六合丛谈》(1857)、《中外新报》(1858)、《万国公报》(1868)、《中西闻见录》(1872)、《申报》(1872)、《东方杂志》(1904)等。这些报刊自创办起就会刊发一些科普类编译文章。

  一些报刊只刊发文字稿件。清末民初报刊上的科普编译文章,有“杂”“新”“用”等特点。编译文章内容庞杂,包括诺贝尔奖的设立、南北极探险活动等,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地理、天文等。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西方的很多东西对国人而言都是闻所未闻、从未见过的。所以当时的科普类编译文章较为注重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是解决国家的实际之需。当时,清政府饱受西方坚船利炮之苦,急需了解坚船利炮的构造及应对策略。《时务报》等报刊就编译、刊发了许多军事技术方面的文章,如墨力那药弹、测炮线镜、德国新式战炮、奥国新枪、德创风船、试验炮弹穿力等。

  另一些报刊则以图配文的形式传播科技新闻,深受读者欢迎。创办于1875年的《小孩月报》就影响较大,其后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瀛寰画报》《华图新报》《点石斋画报》等。以《点石斋画报》为例,该刊由申报馆馆主美查(Ernest Major)于1884年创办,在申报馆的点石斋书局印制。该刊为旬刊,每号含8张双页黑白图画,每图配以二三百字的文字说明,内容是“新奇可喜之事”,随《申报》附送,亦单独发售。《点石斋画报》刊发了许多与西方科学技术有关的文章,如火车、轮船、潜艇、气球、电报、电灯等技术发明。《点石斋画报》也及时介绍西方最新的科技信息。1896年,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以蒸汽机为动力装配的飞机模型试飞成功,这被认为是最早的飞行技术之一。《点石斋画报》很快以“御风行舟”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名人也在积极从事科普文本的翻译和出版工作。鲁迅早期就编译科普文章。他于1903年发表在《浙江潮》第8期的《说铂》,是第一篇介绍镭和放射性的科普知识编译文章。这篇文章有三个特征:一是术语翻译方法多样;二是语言简练,译、编结合较好;三是引领时代,救国智民。尽管这篇文章存在一些术语翻译不精准的问题,但也能够反映出鲁迅“振兴中国就要从普及科学做起”的高瞻远瞩的科学翻译思想。傅兰雅(John Fryer)不但翻译了大量科技著作,还于1876年创办科普杂志《格致汇编》,以独特的内容介绍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格致汇编》每期刊载一篇或数篇较长的译文或连载译著,同时刊载数篇短文,设置的专题栏目有“互相问答”“算学奇题”“格物杂说”等。“互相问答”专栏是当时其他杂志没有的特色栏目,以问与答的形式搭建起编者与读者间的桥梁。“格物杂说”专栏则报道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如造船、纺织机械、电报电话、炼钢炼铁等洋务运动中正在引进的新技术,以及西国养蜂法、钻地觅煤法、琥珀形成法、金刚石功用法等对民生福祉有益的新技术。

  清末民初时期流行报刊发表的科普译文极大开阔了国人视野。官方资助的报刊刊发了大量技术革新、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普类编译文章,对发展各领域急需物品的生产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民间集资开办的报刊,则更多刊发有关域外新奇信息的科普类编译文章,满足了民众了解国外科技发展情况的需求,提升了民众的综合素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日本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学术图景与启示镜鉴”(19XX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