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治理 强化党组织功能
2019年07月10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0日第1731期 作者:刘玉东

  党组织的发展不仅要扩展组织规模,更要强化政党功能,从而有效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而党组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之间进行联络和协作的场所,往往是解决具体国家治理问题的现场。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获得发展,也在领导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将党组织建设的成就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成就。

  党组织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功能建设

  党组织的建设深入国家机构,赋予国家权力的运作以治理理念,领导和协调各机构的运转,同时也在领导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全国23.2万个机关单位已建立党组织,占机关总数的99.7%。这些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对包括各级党政干部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

  国有企业是党建立政权重要的经济基础,如何适应国企发展的需要定位党组织的作用,是开展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刘少奇提出“三人团”的工作体制,即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任共同组成领导班子,由厂长负总责。这是正式在公有制企业中定位基层党组织地位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实施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书记一长制”、党委“一元化”领导体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服务、公益性质的机构。截至2017年12月,全国18.5万个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占公有制企业总数的91.2%;全国51.6万个事业单位已建立党组织,占事业单位总数的95.2%。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党委(党组)都有对本单位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的权力,党组织同样要承担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责任,并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

  在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共同形成的治理框架中,只有实现党组织的功能与国家机构治理能力的同步建设,才能够保证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党组织的功能是国家机构的政治站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相一致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参政议政等机构的政治属性和工作方向,保证国有企业始终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保证事业单位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履行好专业职能。其次,党组织的功能建设是国家机构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组织只有具备了凝聚价值共识的能力,才能解决国家治理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只有具备了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乃至规划重大项目的能力,才能解决国家治理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只有具备了培养教育、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的能力,才能解决国家治理的执政团队的组建问题;只有具备了严明纪律的能力,才能够解决国家治理的政治生态问题。最后,党组织的功能还是国家机构彼此协调的重要保证。党的组织体系的内部协调保证了国家治理机构的内部协调。

  党组织在两委和“两新”组织中的功能建设

  村委会、居委会、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的新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等承担着广泛的社会治理责任,党组织在这些领域中的建设,既是党筑牢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村党组织控制的资源减少,领导权威受到冲击,多元化治理的特征突出。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开展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来定位党组织的作用。截至2017年12月,全国547152个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这些党组织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全国100602个社区(居委会)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这些党组织在全国城市街道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充分行使职权。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定位党组织的作用,找准各方利益最佳结合点,是非公企业党建的核心问题。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统称为新社会组织,它们在组织方式、组织类型、组织观念等方面体现了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组织变化也比较频繁。截至2017年12月,全国187.7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73.1%;全国30.3万个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占社会组织总数的61.7%。“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要能够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也要能够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作用,把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完成所在领域的治理任务,推动事业的发展。

  要实现党组织的功能与社会机构治理能力同步建设,党组织的功能建设需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实现社会治理系统的统一性,领导区域性、行业性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治理活动,支持村民委员会和居委会履行自治职能,支持社会团体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保证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尊重社会组织的自身属性和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就是在把握这两条线的基础上,统揽全局,协调各方。

  党的组织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融合

  党组织的建设不是关上门的自我建设,而是在领导国家治理的实践中锻炼和发展,在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效益中树立党的权威,党的组织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坚持把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枢纽来建设。党组织的建设只有放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中,才能够真正实现政党建设的目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待党的组织发展,就是推进党的组织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融合,通过党组织的上级、下级以及与横向其他组织在职能上的相互补充,在互动合作中的相互支持,增强不同治理主体借助党的组织体系彼此合作的组织基础,进而以党组织为枢纽、以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简单相加的优势,带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党组织让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了多元一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每个治理主体对未来的合作有稳定的预期,从而能够形成不断扩大的合作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坚持把党组织的功能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来建设。由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定要有治理成本为保障,那么党组织对国家治理的领导,就有一个基本约束条件,即能够充分调动资源,并让付出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大的收益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在“最广大”范围内维护利益,就要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展服务的范围。为此,党组织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直接管理,而是通过政策导向、市场吸引、公益扶植、向社会开放和共享党组织的政党资源,用有限的管理成本吸纳整个国家的治理主体,充分调动社会活力。党组织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发挥制定规则、指明方向,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带动不同主体相互支援,形成合力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坚持把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的理论和文化基地来建设。首先,坚持用理想信念激发党组织领导国家治理的动力。党组织是由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党员组成的组织,每一个党员对国家和党的事业有一种信仰和忠诚,对于领导国家治理的方向有内在深刻的理解,对于确保执行效率有一种“我要做”的精神状态。其次,党组织坚持用党的理念为国家治理引领目标和方向。传播党的理念为国家治理提供了行为逻辑,为制度设计划出了行为边界和价值准则,形成稳定持续的发展共识。最后,党组织坚持用党的理念为国家治理营造广泛合作的文化意识,为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赋予治理行为以道德感,从而增强对党、对国家的认同。

  党组织始终坚持适应国家治理需求来开展自身的建设。今天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等自主程度的提高,大众传媒、科技条件、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在社会变化中形成的新观念、新需求等因素,都会引发新的国家治理问题。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就是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动力所在。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依据新条件,树立新理念,改革领导方式、工作方式,通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组织建构来界定各级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和工作方式,建设适合新时代的政党功能。

  (作者单位:南京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