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 让垃圾成为“放对”资源
2021年08月25日 10: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5日第2237期 作者:徐林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垃圾治理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2月29日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垃圾治理工作推向全国。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垃圾治理的先行地区,浙江省2019年的垃圾清运量同比仍然增长了3.77%。如何破局?或可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提出垃圾治理的几点思考。

  “虎哥模式”建构智慧回收与处置体系

  2017年起,杭州余杭区政府开始向“虎哥环境公司”(以下简称“虎哥”)购买服务,推进“百姓简单分、企业复杂分”,逐步建构起“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科学整体性垃圾治理体系。

  第一,源头“一站式”回收居民家中全部的可回收物,并协同收集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居民将所有的可回收物装入专用回收袋,通过手机App、微信、回收热线等方式提交回收订单,也可以将回收袋放在家门口,等待“虎哥”服务人员定时上门称重、扫码、回收,更换新的回收袋。“虎哥”服务人员按重量给予居民“环保金”,并自动计入居民账户。“环保金”可兑换生活必需品,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整个服务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规范进行。第二,收集、运输、分拣、利用“一条闭环链”,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链条后端的产业群可将所回收的全部垃圾安全、清洁、集约和高效地转变为具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可达98%,无害化率达100%。第三,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了监管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透明化,提升了垃圾治理监管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政府可以在三个方面精准监控垃圾治理过程:每户居民的实时投放量、“虎哥”细分的47种可回收物的实时回收量,以及这47种可回收物的实时去向和资源化利用量,精准实现了垃圾分类回收、清运、资源化利用等多点多面的一网监管。

  “虎哥模式”的特点在于回收厨房和卫生间以外的全部垃圾,俗称“干垃圾”,建构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闭环产业链,将垃圾处置的社会链条内化为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并通过积分引导,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应分尽分、应用尽用。由于“虎哥”的运营有着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因此更加适合于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

  “美洲大蠊模式”破解易腐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难题

  据相关统计,我国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半以上都是易腐垃圾(即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不仅量大且处置困难。发轫于山东章丘的山东鲲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创了养殖美洲大蠊,通过生物法处置易腐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方法,目前共取得专利42项,已在浙江杭州以及江苏、山西、安徽和湖北的多个市县落地或计划落地。

  一方面,该模式专注于易腐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美洲大蠊食性杂,对食物不挑剔,酸甜苦辣咸各异的餐厨垃圾均可被其吃干榨净,全消化、无残留。美洲大蠊食量大且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饲喂餐厨垃圾,其本身可以做成各种生物饲料和蛋白粉,用于综合养殖。另一方面,该模式有着完善的处置工艺和较高的综合效益。目前,美洲大蠊养殖工艺采用的是钢结构双层连栋温室大棚,集养殖、种植、光伏发电多业并举。温室大棚第一层养殖美洲大蠊提取虫粉(蛋白含量高达71.8%),替代进口鱼粉(鱼蛋白,蛋白含量62%)用于饲料。第二层利用美洲大蠊生物热能(27℃)向二层大棚供暖,做到低温无忧育苗、种植双孢蘑菇,助推绿色农业。顶层安装光伏发电板(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的基地,年发电可达1000千瓦时),电能用于项目照明、机械动能、充电桩等。对比没有光伏板的大棚,该项工艺使用的光伏板吸能使得夏天大棚内温度下降10℃—20℃左右,大大节约种植能耗,提高产量。美洲大蠊排泄物的氨、氮含量高达61.8%,磷、钾等微量元素含量稳定,是优质有机肥,具有修复土壤板结的功能。

  “美洲大蠊模式”的特点在于聚焦后端的生物处置环节,通过生物法使易腐垃圾得以比较充分的资源化利用,且有着较高的综合利用效率。由于生物养殖占地面积较大,适合于在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城区发展。

  “欣新蓝模式”打造陈腐垃圾终结者

  湖北欣新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新蓝”)是一家专注于建筑装修垃圾、一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与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与修复有着独特的技术和优势。如该公司承担的“长山口项目”是国家“十三五”科技专项示范项目,也是国家首次针对固废资源化以及陈腐垃圾治理设立的重大科技专项。

  首先,聚焦于垃圾后端处置技术研发,实现垃圾成分的全利用。欣新蓝依靠先进的技术,对建筑装修垃圾、一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与大件垃圾进行高效筛分,通过粗分设备分选为筛下腐殖营养土、无机骨料、金属与筛上轻质物四类筛分物。其中,筛下腐殖营养土剥离污染之后可用于土壤改良、园林绿化;无机骨料剥离污染之后可用于制造水泥砂浆或道路建设;金属剥离污染之后可回收再利用。

  其次,大力开发资源化利用产品,能够大量消解各类垃圾。欣新蓝将分选出的塑料、轻质可燃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环保与性能指标优越的新型复合材料——“司木”系列产品。其“司木”产品共有物流栈板、建筑模板与各式工业地板三大类,这三类产品均系大宗产品,市场空间大,供不应求。由于“司木”产品坚硬且耐腐蚀,未来还可以大量应用于栏杆、景区栈道甚至是火车枕木等项目,广阔的应用前景满足了巨量垃圾的消解难题。

  最后,欣新蓝处理工艺全程不焚烧、不填埋,能够将垃圾完全利用且无残留,实现了垃圾全量资源化协同处理。处理全过程不动火、不动水、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广阔的资源利用前景不仅满足了规模庞大的垃圾治理需求,实现垃圾全量资源化的绿色治理目标,而且“司木”产品对其他建筑材料的替代对于“碳减排”具有主要的战略意义。

  建筑装修垃圾和填埋场的陈腐垃圾一直是垃圾处置的短板,也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欣新蓝模式”弥补了这一短板。欣新蓝利用先进技术,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市场空间,其“司木”产品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更是意义非凡。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强调了资源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让垃圾成为“放对”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应成为“元治理者”。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资源利用型企业的发展,撬动垃圾治理链条的后端,建构垃圾治理从源头分类到后端资源化利用的完整链条。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法律制度建设,避免灰色区域的存在,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治理。

  第二,鼓励创新、因地制宜,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考虑引导再生资源企业去整合个体回收站,以及游离于正式回收系统之外的小型分拣厂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整合、职业培训等方式让包括楼道保洁员、个体拾荒者、小微企业等在内的行为主体有效、有序地参与到垃圾治理的链条中,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格局。

  第三,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重构垃圾治理评价体系。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对于生活便捷性的追求(如外卖、快递等业务量的迅猛增加)无可避免导致垃圾的产生。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因此应以最终需要填埋或者焚烧的垃圾比率作为评价指标,促进地方政府在资源化利用方面下功夫,从而达到让垃圾成为“放对”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