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
2021年12月08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8日总第2304期 作者:陈进华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意义在于既可夯实共同富裕的公共事业基础、激发共同富裕的公共分配效能,又能缓解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紧张或冲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种以尊重公共性和个性化的方式,协调公共财富人民共享的利益机制,突出了民生需求、公共治理两大维度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不是“平均主义”。尊重利益主体的“公共性、个性化”,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逻辑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当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使人在相对稳定的生产劳动中定义自身个性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出现了以消费塑铸人的个性的消费型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使贫富社会阶层固化。反之,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鼓励和依靠勤劳智慧与奋斗幸福生活展示出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的奋斗者的“公共性、个性化”,而不是被消费主义塑铸的千篇一律的欲望个体差异。在中国,幸福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就此而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如下作用。

  首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共事业基础。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共同富裕不仅在于国家给了个人什么待遇、发了哪些福利,更在于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哪些带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供电、供水、废物污水处理、燃气供应、文化教育和环保气象等。其既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的基础公共设施事业。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早在1921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宣讲时就预设过“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预设正在当下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事业的实践中逐步成为现实。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就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作出了明确部署。由此足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预见性素描,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都已深刻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夯实共同富裕公共事业基础的一种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制度优势。

  其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激发共同财富的公共分配效能。所谓公共分配可以理解为一种旨在代表或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分配。从理论上说,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双向联动的结构性目标。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增加收入未必一定缩小差距,缩小差距更不等于增加收入。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激发“增加收入与缩小差距”结构性目标的共同富裕公共分配动能。第一,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作为“分好蛋糕”的公共分配机制,既降低了低收入群体共享公共服务的支出负担,更增加了高收入群体共享公共服务的获得感。第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作为“缩小差距”的公共发展机制,既扭转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差距,更促进不同单位、不同区域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第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作为“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机制,在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康服务等之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进程中的共同富裕需要。简而言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激发共同富裕的公共分配动能,以实现“增加收入与缩小差距”双向联动的结构性共同富裕目标。

  最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缓解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紧张或冲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已不仅是物质生产、经济繁荣的问题,更是“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问题,其中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人们习惯用货币和资本来衡量发展价值,从而忽略更高级的平衡发展需要和充分发展需要的观点。只有如此,才能看到社会进步和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文明需要。

  目前学界有观点把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解读为:由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分配,重在通过全体人民辛勤劳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重在对初次分配领域可能造成的收入、财富分配差距拉大带来的可能风险的调节性。这种解读有其一定的单线性合理度,但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性质契合度不高,也为将“共同富裕”误解为“平均主义”等错误倾向留下了“口实逻辑”。关于“三次分配”理论破题共同富裕的这种误读遮蔽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破共同富裕“瓶颈”的可能路径。然而事实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种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要,又保护和激发企业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共同富裕之道。

  综上所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加快建设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时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有助于增强“做大蛋糕”的全民能力,激发“分好蛋糕”的全民动能,优化“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社会文明风尚,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更高水平、更高程度地满足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系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BRA2020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