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智库要回应“中国问题”
2022年11月23日 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3日第2536期  作者:杨义芹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中国特色新型道德智库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决策咨询功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应“中国问题”,关注现实中国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以智库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经验表明,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此后,第一批高端智库逐步建立并运行起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为实践服务的重要举措和方式。

  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源于没有针对中国全面开启的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基础理论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调查研究是构建新型道德智库的关键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动力。中国特色新型道德智库建设是新时代伦理学回应中国问题,创造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需要关注的是,当下道德建设领域转型相对滞后,先进道德规范的规约性尚未强化,传统道德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尚需探索。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激荡交织,产生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如诚信危机、干部道德、社会公德、网络伦理等等,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当程度上直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加之智能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样需要道德智库为道德治理提供支撑。

  新时代伦理学唯有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回应中国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学首先就要立足中国,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只有充分认知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道德状况和道德诉求,摸清影响道德建设变化的因素,诊脉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症结和堵点,才能为新时代创造形成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决策咨询,有力助推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将回应中国问题作为智库建设的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哲学学科中对时代变革最为敏感和最为明显的分支学科伦理学来说,其学术体系更是由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性是伦理学的显著特征,不同时代的生活实践是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产生与发展的源泉,生活实践发生变化,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也将变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实时观察道德规范的发展和伦理关系的变化,就需要道德智库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生活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行为自由,个人权利获得了更好的保障,自立自主和公平竞争等现代道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公共伦理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公益慈善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国内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启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伦理学要回应当下时代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与公平正义、国际关系伦理、经济发展与普惠伦理、全球生态文明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等问题。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话语,已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积极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时代之问的作答,就是对时代的伦理之问的作答。中国所提出的解决时代之问的实践方案,展现了时代之问的丰富伦理主题。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要立足中国实际,智库建设要回应中国问题,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切实关切实践课题。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孕育出的时代性伦理主题,需要新型道德智库建设把脉中国道路实践中的伦理关系变化和道德规范的调整,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为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依据和支撑,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之需。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