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新征程的伟大思想旗帜
——访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
2024年05月20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20日第28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新时代以来,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发展历程,向世界呈现出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向把舵密不可分。得益于这一思想体系散发的真理之光与彰显的思想伟力,中国之治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中国以强大的社会合力铸就了新时代的耀眼成就。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蕴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Hassan Ragab)。大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要义与实践硕果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这一伟大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出发,正在引领全体人民齐心协力逐梦新征程,以昂扬奋进的风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综合、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新时代的中国更为笃定、自信、进步。您如何阐释这一思想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大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具有历史性、划时代的深远意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领路人,习近平主席为中国正在行走以及即将踏上的道路指明了清晰的路线与方向,并带领人民将国家发展的愿景转化为现实。作为富有智慧的思想家,习近平主席不仅深入思考中国的民生福祉,也真切关注人类集体的前途命运。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不仅有力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的进步,也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许多国际学者视为综合、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晶,这一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在对抗与冲突频发,人类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思想体系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角色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思想旗帜与精神支柱。

  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体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治理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出了许多富有独特创见的新发展理念,诸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涵盖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领域,旨在实现国家全方位、综合性进步。

  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持续的稳定与繁荣,这离不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国内外改革举措,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深化法治思想,以及进一步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举措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功实施,在应对中国社会特有的发展难题和现实状况方面具有极大的针对性与可行性。这使得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志同道合的发展中国家带去了诸多发展机遇。

  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如今,这一愿望已经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习近平主席为中国描绘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并为此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在这一新征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此外,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度与能见度越来越高。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等举措,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愈加显著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思想纳入国家治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此前提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如何看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

  大海:我十分赞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表明,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认知的重要性被提炼、升华,作为一种文化思想被纳入国家治理总体框架。这意味着,文化对于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地位,在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将更加受到重视。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经验。事实上,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重元素。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同时也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此外,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也映射出仁政、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世界各国也应当携手共进、共享机遇。这些体现出中华民族宽广胸怀的传统思想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不谋而合。

  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习近平主席的个人品格和执政风格在国家规划与目标设定方面更为注重稳定、谨慎和远见。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也更加强调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这与一些西方领导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意识形态截然不同。

  党的根基在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以及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增进中国人民福祉所做的努力,您作何评价?中国式民主和西方式民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大海:从各个方面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都深深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一百多年的辉煌岁月,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求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使命,这一使命使得这一百年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永葆蓬勃朝气。中国共产党知晓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习近平主席也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诺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显著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百姓的民生福祉。中国精准扶贫的种种实例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许和国际人士的积极评价。如今,无论是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公共产品供应,还是电子商务,都见证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国家治理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取得了抗击疫情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胜利。同时,中国通过提供疫苗、呼吸机等物资,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等,与许多国家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中国迅速从疫情影响中恢复,成为全球疫后复苏的典范,鼓舞了全球发展事业。

  我认为,中国式民主与西方式民主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制度特点和运作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益于其固有的先进的民主性质,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民主决策将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作为优先,并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注重平衡个人意志和多元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式民主更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政府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分离、互不干涉。此外,中国的民主制度更加集中,即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促使各级政府与国家机关能够以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提升治理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从而避免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而西方民主制度更为分散,政治权力分布于各类政治机构和利益集团之间,这导致西方社会由少数金融集团与资本财团控制国家政府决策的现象十分普遍,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秩序问题。

  坚实而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国际学术界探究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吸引着各国学者去探究、去解读。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您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怎样的认识?

  大海: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自身特点。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并成功开辟了一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条坚实而独特的道路,在国际社会中独树一帜。

  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化、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旧式现代化道路,并向世界证明,一个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依据本国国情,自主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当前,人类现代化进程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疫情“余震”仍在全球蔓延,乌克兰危机影响继续外溢,和平、发展、安全、治理赤字日益凸显,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此起彼伏。相比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枪支泛滥、治理混乱,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助力。

  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的热点,而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备受关注的核心所在。今天,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每天在全球产生数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也吸引着大量的外资。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超七国集团(G7)的总和。如今,在世界经济步履蹒跚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地位得到持续巩固。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产生了明显的正溢出效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的预测,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其他亚洲经济体增长0.3个百分点,并在更广泛层面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掌舵之下,创新动力、开放活力、改革毅力共同赋予了中国巨轮继续乘风破浪持续前行的勇气。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