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愈益巩固
2024年05月17日 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17日第2893期 作者:辛向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八年前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无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其他一些思想宣传领域,“三失”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八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信仰愈益坚定。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维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坚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解决了科学信仰与每个人的现实活动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奉献,个人就能超越自我、获得有限生命的不朽价值。这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把自己的职业与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与信仰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因而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英国著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则写道:“由于有力地综合了历史、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成为19世纪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意大利学者马塞罗·默斯托在2018年出版的著作中谈道:“把马克思降格为只适合于学术界讨论的不朽经典……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实际上他的分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现实性。”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他指出,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到资本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为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正是在这些系统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自觉地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理念,能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全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用制度夯实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基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些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成长壮大。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的舆论空间被大大压缩,红色阵地得到有效巩固。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基础性的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202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修订后再次发布,明确了各个方面的职责。对于违反相关制度的要问责和处分,2016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指出,“党性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薄弱”要问责。202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三次修订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要求,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传单、书籍等,或者利用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这些制度都有力地保障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重要制度的落地落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