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的转型与创新
2022年07月14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4日第2448期 作者:张贵洪

  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力量,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挑战、解决国际争端、塑造国际规则及全球秩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国际组织也是国际制度和共同价值的体现,在大国战略竞争中扮演着独特角色。以国际组织为平台开展对外关系建设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筑就多边外交舞台的核心内容。

  国际组织助力中国发展进步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外交。随着陆续加入联合国体系内外的多个机构,中国逐渐参与到国际组织事务中,国际组织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了解和沟通的主要窗口。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组织是中国接受技术和资金援助、引进管理和知识的重要渠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组织事务,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和责任,是国际组织的建设性力量。21世纪以来,中国继续加强对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贡献力度,通过创设国际机构、倡导国际合作议程、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前所未有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之中。

  从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进中可以看到,国际组织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殊的意义。国际组织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合作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除了与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与国际组织和通过国际组织开展的多边合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与广大成员国在和平与安全、经济与发展、人权与人道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对话及合作。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全球性国际组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开展对外援助、分享发展经验;通过非盟、欧盟、东盟、上合、金砖国家等区域性和跨地区国际组织,中国与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更加制度化和多边化。

  国际组织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渠道。国际社会通过成立各种国际组织处理跨国事务,解决全球性问题;同时,经由国际组织制定规则、确立规范、协调行动并开展全球治理。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陆续加入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机构,实际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开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也意味着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率先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中国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成为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安全和发展治理的关键和支柱。

  国际组织是中国联结外部世界的关键纽带。正是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舞台上,中国领导人系统阐述了“三个世界”理论,倡导和谐世界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发展与世界关系的期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政治对立正极大地改变着国际关系形态及趋势,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面临多重考验。在周边环境和全球环境出现不利的情况下,几千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几万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将为中国保持和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合作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条件。

  探索国际组织外交的多重转型

  在开展国际组织外交过程中,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创新探索实现了发展目标的多重转型。

  一是从加入国际组织到创立国际组织。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大多数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参与或主导国际机构和机制的创立,如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新开发银行、二十国集团的创设等。此外,大量国际组织也在中国设立总部机构、地区中心和二级机构。这种转型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组织在对外关系中价值和作用重要性的不断认知。

  二是从向国际组织学习、引进知识到在其中分享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中国也通过国际组织获得专业知识、技术支持和治理经验。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率先进入中国。此后,工业、粮农、环境、劳工、教科文卫、妇女儿童等各领域国际组织先后与中国的政府机关、民间机构、公共和私营部门成为发展伙伴。特别是在减贫、普及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医疗水平等方面,中国的探索得到了国际组织的帮助,取得的发展经验和解决方案又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分享,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例。

  三是从接受援助到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接受发达国家的多项援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对外援助。20年来,中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比例增长了近8倍,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分摊国。不仅如此,中国对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自愿捐助也越来越多。2013—2018年,中国向20个国际和区域性多边组织提供了援助。在机制建构方面,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支持国际组织的项目及活动。从接受援助到不断推进国际发展合作,不仅是国家实力和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担当。

  四是从与国际组织的相互支持到开展互利共建。作为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多个机构决议,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与非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合作中展开。截至2022年1月,中国已与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包括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等。此外,中国还与国际组织开展三方合作,以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致力于理念、资源和知识的分享。

  发展国际组织外交的创新之路

  在国际社会演变过程中,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国际制度、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等为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未来,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方面仍将发挥独特的作用。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需要理念和实践创新,为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环境及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体系逐渐发生变革并开始转型,其重要特征是从实力决定的权力型全球治理体系,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型全球治理体系转变。主要表现为由联合国推动和主导的全球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大量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兴起,全球安全治理领域出现去霸权化倾向。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应该是积极推动合作治理,给予有能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行为体以更多决策权和话语权,发挥次国家、跨国家、超国家等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作用,更多聚焦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新兴科技、全球公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治理在更多层面的开展,意味着“社会价值”在治理中的意义更重于“经济利益”,为国际组织发挥沟通、协商的平台机制和作用提供契机。

  面对全球治理的转型,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需要围绕合作治理,积极培育和提升外交能力,重视和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在地区治理方面加大资源投入,重视价值因素在国际组织外交中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等倡议,致力于多个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及极地、海洋、网络、外空等全球公域的国际合作,发起并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构。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和实践,推动着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0AZD09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