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透视中国社会面貌历史变迁
2024年08月16日 1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6日第295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8月10—11日,第十九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山东青岛举行。近百位参会学者围绕“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社会变迁与制度文化”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探讨。

  中国社会史学走向新的综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史学的兴起见证了历史学走向“开放”的历程。1986年10月,“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标志着民众社会生活现象越来越受到历史学界的重视,为传统偏重于政治史的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近20年来,中国社会史学更是成为“新史学”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谈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另辟蹊径”产生的效应,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常建华称其在宏观社会史骨架基础上,充实了社会生活的血肉。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看来,曾经长期被遮蔽的丰富历史面相因此得以挖掘和呈现。

  除了研究对象的拓展,中国社会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多种类史料的挖掘,以及对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上,并由此催生了医疗社会史、法制社会史、艺术社会史、生态环境史等新的研究增长点。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琦的观察,中国社会史吸收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并且青睐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这种趋势影响了历史学的普遍旨趣。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张俊峰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史主要研究范式已从整体社会史转向区域社会史,而当下正走向“新的综合”。如何从地方社会解释国家的历史、如何发现民间、如何从区域走向跨区域、如何实现政治史与社会史的结合,这些当今社会史的前沿议题成为历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最初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旨趣与方法也招致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有学者认为,不少研究在“进村找庙、找碑、找族谱”的史料导向中,陷入了“碎片化”的泥沼。常建华表示,如果将个案或区域视为整体的一部分,那就不是“碎片”。社会结构与生活并重嵌合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应有之义。

  与会学者分享了各自在研究与教学中的心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国安指导学生以族谱为史料做研究,并表示族谱聚焦个体、家族和地方,体现了社会史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这样的叙事也是重大历史进程留下的微观痕迹。吴琦从运漕家族视角的记载中发现,国家制度在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受到基层组织和资源环境等差异因素的影响。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强调了全球化的比较视野对于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唐仕春呼吁,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努力打破时段壁垒,打通中国近代史与新中国史的研究,发现历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针对社会史研究中运用举例证实方法所面对的局限性,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黄国信提议,在现有例证材料基础上,应以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趋势性分析,从而真正把握问题的全貌。

  以人与万物为中心

  生态文明在当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人地关系、生态与区域社会关系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常建华表示,此次年会将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列为重点研讨对象,并将其与社会变迁和制度文化相结合。学者们尝试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史进行新的整合。在张俊峰看来,这一趋势体现了中国社会史的学术敏感性,也意味着研究正在从“以人为中心”向“以人与万物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在会议上,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行龙通过对晋水流域的考察,分析了山、水、人之间的结构与互动,并从整体史的视角探讨了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演变的关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梁洪生对江西湖区一种捕鱼技术的兴盛历程进行了研究,从中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渔业生产和渔民身份的变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小田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察了江南地方戏的存续环境,探讨了特定族群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长期的互动与磨合形态。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晓霞梳理了宁夏平原从移植的“塞北江南”演变为今天“塞上江南”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当地生态地理特征与区域社会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讨论揭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的历史互动关系。

  区域社会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是重大历史进程的缩影。辽宁大学环境史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滕海键提出,应将中国近代环境史置于近代世界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加强对跨国机构和跨国现象等角度的研究,以世界史的视野诠释近代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年来,不少长期从事近代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与农业环境治理问题。张俊峰以新发现的1949年之后雁北地区相关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土盐的裁废和恢复过程,系统探讨了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经济发展与个人生计之间的张力关系及其调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姚霏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卫生方针政策、科研与群众运动对重大疾病防治的推动作用。

  史料的挖掘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徽学研究领域对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和民间文书的深入调查与挖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提出,近代医疗史可以沿着知识史和物质文化史两条路径进一步融合,通过结合数字史学方法和发掘民间医疗文献,在中国现实语境中理解具有独特性的中国医学与历史演进过程,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和自身特色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此次年会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