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融媒体时代高校全过程育人的着力点
2020年12月04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4日第2062期 作者:蒋丽琳

  当前,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融媒体的多元传播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新问题新矛盾。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各种“疑难杂症”,辅导员可以传统中医诊疗“望、闻、问、切”四诊法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望其形态:因势利导,

  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

  “望”,即观察。一名合格的思政工作者须具备“望”的能力,通过“望”,辅导员能对学生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融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辅导员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因势而新,育人于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

  第一,要提升观察力。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微的洞察力。多元化社交媒介带来了鱼龙混杂的信息元素,网络育人任重而道远。辅导员要始终保持警惕,织密意识形态“防护网”,守好网络“责任田”。在工作中要贴近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B站、小红书等学生常用的媒体平台观察学生动态,在其思想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解在萌芽中。

  第二,要提升辨别力。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海量信息形成交互式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大学生易受表象和局部迷惑,思想出现偏差。辅导员要保持政治清醒,把稳思想之舵,利用融媒体平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及时审核过滤不良信息,提高学生对热点事件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筑牢学生信仰之基。

  闻全其声:多管齐下,

  拓宽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

  “闻”,即倾听。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倾听,随时捕捉与学生相关的重要信息。融媒体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对教育方式要求更高,有时冗长的说教不如耐心的倾听效果更为显著。辅导员要转变工作路径,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倾听周围的声音,提升育人的针对性。

  一方面,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前“00后”正在成为高校的校园主体,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原住民”,辅导员在倾听时要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既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宿舍,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也要借助融媒体平台了解学生关心关切之事,尤其是网络“热点”问题,要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

  另一方面,要多倾听其他教职员工的意见。囿于事务性工作繁重,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常常需要借助他人之力。当前各高校开发和使用了多种系统,如教务系统、学生资助工作系统、智慧团建系统、党务系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建立了完备的数据库。辅导员要主动加强同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融通,形成育人的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问而知之:聚焦育人,

  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问”,即询问。辅导员工作的“问”主要体现在谈心谈话中,它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辅导员要多与学生谈心,经常询问学生想什么、要什么、盼什么,通过谈话问询找准工作立足点、关键点和着力点。辅导员要用好融媒体的优势,开展线上谈心谈话,拓展育人新空间。

  其一,线上谈心谈话要加强人文关怀。很多学生怯于面对面沟通,尤其是特殊学生群体,在师长面前无法打开心扉。融媒体衍生出虚拟的网络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学生平等交流的需求得到满足,容易放下心理戒备,线上谈话的方式能增加学生安全感,拉近师生的距离。辅导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询问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思政工作的温度从指尖传递到心间。

  其二,线上谈心谈话要善于引导。线上谈心谈话可操作性较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节假日,都能较好地开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过程育人。辅导员要通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线上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心理负担和职业困惑等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切准脉搏:精准研判,

  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切”,即研判。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特点,辅导员要以望、闻、问为着力点,切准脉搏,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要正面出击。辅导员要发挥融媒体的正向作用,将其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缺失、爱国情感淡化等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等方式开展主题党课、团课教育,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补足学生精神之钙。

  其次,要侧面突破。辅导员要多维发力,运用融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冲击,辅导员可以借助微电影和微视频等形式找准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产生共鸣,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日常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自媒体等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传播和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19BKS147)、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2018MS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办公室)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