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治理制度建设
2023年05月31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31日总第2661期 作者:顾现朋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应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积极探索和重要实践,更是当前高校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高校治理体系
  高校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高校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组织管理、外事工作等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机制。要确保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原则和要求落实到高校治理之中,必须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各领域和高校治理的各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校党委对学校重大问题、重要工作的全局性谋划,强化学校党委有关决策的执行、评估与监督机制,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规则,规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党组织设置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扩大在学生群体、专项工作等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将党建工作成效作为评价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指标,突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责任,努力提升党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
  构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高校的一切治理制度都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构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应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育人目标分解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围绕“双一流”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在教师知识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动态调整、校内师资培养、就业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布局建构、制度设计。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以章程为统领构建高校制度框架,坚持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式,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高校治理。要发挥高校师生在学校决策、学术、行政、民主监督等环节中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来配置思政要素和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真正内嵌到办校治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和智能化
  科技资源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新优势,是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最好检验。因此,高等教育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要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就更需要科技实力为高校治理的安全稳定护航。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成就,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态、供给方式和教学模式带来了系统性变革,促使其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为推进高校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机制从追赶型、管理型向引领型、治理型转变,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高校治理中的应用,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高校立体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创新校园视频联网联控网络,推行集电脑客户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于一体的“互联网+网格化”校园管理服务模式,提高高校治理水平和效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伴随高校发展。高校应该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路径,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在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及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中,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治理之路。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纪委)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