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员干部的一次大考
2020年05月07日 00: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7日第1920期 作者:妥斯根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发出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战斗号召。全党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下,积极应战、科学防治,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疫情防控是一次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全方位大考,不仅考验他们的初心和能力,也是对选人用人机制的一次检验。
  

 

  疫情防控是对党员干部初心的考验
  
  每一名党员都会终身铭记自己入党时的情景,都会将那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牢记于心。在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对每一名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考验。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甚至有些党员干部永远倒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上。广大党员还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踊跃捐款。他们不仅展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更是把对党的信念带到了更多人心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央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指示,对那些在抗疫一线事迹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可根据其表现“火线”发展入党。我们的党员干部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此次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大党员干部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坚强的力量,在我们党的光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疫情防控是对党员干部能力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文中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无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还是在今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要冲锋在前,这是对他们的能力考验。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很多党员干部都交出了合格答卷。但个别党员干部对疫情防控重视不够、工作不尽责,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也有出现。这次疫情是一场对所有党员干部的无差别考试,不仅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使命,还考验他们的能力和智慧。所有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的总和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治理智慧的总和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对打赢疫情防控战有重要作用,更是今后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是我国的脱贫攻坚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今年的这一场硬仗是对广大扶贫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的一场考验。通过此次疫情防控,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疫情防控是对选人用人机制的检验
  
  《孟子》中提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蕴意就是能者居之。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示,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要及时宣传和表彰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和先进集体。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批党员干部因为优异的表现得到了提拔。例如,3月3日,武汉市拟提拔10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此次提拔不仅是对他们牢记初心使命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能力和作风的认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遵守守初心、担使命的诺言,更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为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要时刻警醒自己,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中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在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优中择优、精益求精,与病魔和时间赛跑,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对党员干部的责任、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也是我们党发现优秀人才的时机。人才是攻克新冠病毒的决胜武器,是一个城市、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为人才创造最优条件,搭建最好舞台,激发人才优势,不仅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保障,更是中国强起来的前提条件。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此次疫情是2020年给广大党员干部下发的一张考卷,考平时积淀,考现场应变。真金不怕火炼,真金必须火炼。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此次战“疫”大考,广大党员干部必然能够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