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对接社会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03月29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9日第2377期 作者:张生祥

  大学是学术之殿堂,理应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方案路径、创造新的知识、引领社会发展。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大学教育科研与社会需求存在脱钩现象,尤其在解决核心问题和攻克关键技术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科设置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机制,课程设置缺少人文关怀,产学研创新动力不足,大学生的学术训练不足,等等。当前,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大学教育科研应积极与社会需求对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首先,制定符合大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设计图”,是重要的教育环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要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使培养方案能够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同时,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及时更新、修订和选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大学生探究科学文化问题的专业文本。若教材编写的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知识性、前瞻性和趣味性,那它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大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该以时效性、学术性、前沿性为原则,同时鼓励教师创新课程讲义,将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切实增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学术训练贯穿大学教育始终,旨在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学术训练应贯穿于制度设计、教材编订、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课外活动等多个阶段和领域。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缺乏问题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甚至提不出正式的学术问题。大学生是年轻的科研生力军,应该接受恰当的学术引导、熏陶和历练。教师要充分重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参与科研活动,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在系统的学术训练中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

  再次,建立健全学业考核评价标准。大学的考核主要分为学业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两个方面,对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等进行评定和评价。为了科学有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习得和知识进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目标。

  最后,多措并举提升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做好统筹工作,从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和学术治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战略规划上,要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发展上,要把握时代特征,勇于打破单一学科体制,加快跨学科融合发展,通过对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的理解、阐释,不断增强解决大量复杂性、综合性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科研上,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深化企业、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协作,使大学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