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发展路径
2022年06月01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日总第2418期 作者:纪江明 张乐天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医养结合”模式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已出现三种基本的模式,即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公立医院设立养老病房模式、民办医养护结合机构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的实践性强,第二种模式的专业性强,第三种模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强,但这三种模式缺乏统一有效的服务标准、评估内容、数据格式、安全规范,使得医疗、养老资源不能深度融合。本文所讨论的第四种模式,即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将前三种模式整合起来,将各自拥有的养老、医疗、护理、康复等优势资源共享出来,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服务。但这种模式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协同不够、医养护资源整合不足、资源供给与需求衔接不紧密、不同机构的老年人健康数据标准不一、医保卡不能通用结算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对上述问题,可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譬如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构建综合性医疗养老平台,研发智能监控系统、健康监测芯片、智能化设备(如智能自建平台、服务机器人、可穿戴监测设备、智能终端等),对老年用户进行云端管理,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建设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和档案,便于科学分析、智慧决策,减轻照护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智慧决策、智慧行动再上一个新台阶,共同推动政策目标从“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转向“成功老龄化”“数字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为建设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提供政策选择,具体创新路径如下。

  第一,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建议从国家层面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进行立法,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对政府、家庭、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其他部门等在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所应承担的责、权、利等进行明确界定,根据公共产品的属性,分工合作为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对老年人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格式制定标准化规范,将老年人健康数据收集、网络存储系统、智能终端(质量检测标准),以及各类应用软件(包括医养结合系统、资源供需系统、安全预警系统等)等一系列标准统一起来,制定标准化文件。同时,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不同主体的优势,建立多元化为老服务供给体系和多元化筹资机制,吸收国内外企业赞助、社会团体资助、个人资助,以及合资、合作经营,减轻公共财政压力。可以以公益招投标的方式,由地方政府部门购买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合同,并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服务商合作,采用PPP、BT、ABO等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的医养护服务。

  第二,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推进医养资源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依托数字技术,整合民政、卫健委、社保、医保等相关方资源,以医疗护理和康复进家庭(进社区)为基础,以满足老年人基本医养护需求、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为目标,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医养护一体化”新模式。对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将供需服务系统中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各种要素耦合起来,推动医疗养老服务协同、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可拓展性的供需耦合系统,打破原来条线资源的分割格局,将医养护资源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1+1>2”的聚合效应。在系统运作过程中,不断输入新资源、生成新数据、交换新信息、输出新结果、共享新发展。为避免出现“多方管理”或“多方不管”等现象,协调各有关部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协作共赢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生态圈,打破“数据孤岛”“条块分割”“数据割据”的现象,实现医养资源、政府政策、护理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优化配置,促进各部门的协同治理、联动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协同、协调和共享,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按需服务、定制服务,提升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建立老年人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健康养老保驾护航。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云储存等技术,研究开发“健康云平台”管理软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慢性病进行跟踪监测;并将之安装在社区敬老院,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视频采集等技术,对老年人的饮食、服药、运动强度、慢性病指数等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和分析,借助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制作老年人“医养护一卡通”,并同步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为老人设置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一旦数值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提醒医生及时提出健康干预方案,并将数据推送至老年人直系亲属手机,实现“医—患—家(属)”互动。将“健康云平台”与市、区的有关工作平台进行衔接,实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互动”的分级诊治模式,提供最基本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一些个性化的、特需性的有偿服务。经过分类分级诊断,让康复的老年人回社区、健康的老年人回家庭,让自理能力较差、急需照护的老年人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准照料,实现医养护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探索新型养老护理保险模式,打通医养护数据融合的最后关卡。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难点,是缺少一个能打通三者的支点。建议地方政府层面建立多种医养结合支付制度,将居家医疗护理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到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员,覆盖更多老年人。探索建立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由企业雇主、个人、政府有关部门分担筹资责任,尽快建立调节机制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综合性、多层次的健康及长期照护体系。探索立足老年人需求的医养护保险新模式,结合市民医保卡(社保卡),优化升级“医养护一卡通”,建设联系社区居民、保险公司和卫健委(医保局)的大数据信息平台(链接全科医生签约、双向转诊、老年金融服务、护理保险等条线)。老年人根据需要,依托“医养护一卡通”购买医养护保险,推动医疗资源、公共卫生资源、护理保险、老年金融服务等资源进入社区养老、医疗和护理机构,打通医养护数据融合的最后关卡。

  第五,构筑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障老年人健康隐私安全权益。现代化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对老年人进行评估,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既往病史、经济能力、教育程度、子女情况、婚姻状况等建立老年人需求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供需耦合系统”,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收费服务、义工服务等。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数字技术存在的漏洞,防止老年人数据库存储泄密、程序偏差、黑客窃取数据等。为此,相关主体要联合构筑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出台一系列安全规范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安全标准,统一用户授权管理、登录管理、访问管理,确保老年人数据库的存储安全、应用安全和隐私安全。同时,加强对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系统的监管,以推动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研究”(16BRK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