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学的体系化建构
2023年11月22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2日第2778期 作者:郑云瑞

  2023年3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崔永东先生的新著《司法学体系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被纳入“司法学研究丛书”之中,成为该丛书中的第十一本著作。全书共分为十八章,主要围绕司法学理论体系、范畴体系及学科体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该书是崔永东教授继《司法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司法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两本专著之后的又一本系统探索司法学的力作,对司法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会起一种引领作用。

  该书绪论以《司法学体系构建》为名,对司法学体系构建的意义、内涵进行了简略分析,下文是其摘要:司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研究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司法传统和司法现实、民间司法与国际司法的学科。它既有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又有独立的学科属性。前者指其与哲学交叉形成司法哲学,与历史学交叉形成司法史学,与伦理学交叉形成司法伦理学,与管理学交叉形成司法管理学,与行政学交叉形成司法行政学,等等。后者指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子学科上:司法程序学、司法制度学、司法传统学、民间司法学、国际司法学、司法理念学,等等。司法学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司法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由顶层设计走向具体实践的关键环节,司法学对当前与今后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一门学科的成熟有赖于其理论体系的成熟,而理论体系的成熟取决于范畴体系的成熟。因此,构建司法学范畴体系就成了促进其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完善化的关键。司法学范畴可以分为基础范畴、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三类,基础范畴在司法学范畴体系中带有根本性,是“基础性工程”,核心范畴是支撑性范畴,基本范畴是辅助性范畴。如果说司法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基础范畴是地基,核心范畴是支柱,基本范畴是砖瓦。它们共同构筑完成了一座理论大厦。

  司法学的基础范畴是“人道司法”,这是因为,人道主义体现了司法领域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人道价值的“人道司法”当然应当成为司法学的基础范畴,它是司法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司法学的核心范畴包括司法本体、司法价值、司法目的、司法主体、司法客体,等等。基本范畴包括司法理论类范畴、司法制度类范畴和司法实践类范畴三大类。司法理论类范畴包括司法理念、司法原则、司法正义、司法民主、司法平等,等等。司法制度类范畴包括司法体制、司法行政、司法主权、司法标准、司法监督、伦理司法、宗教司法、民间司法,等等。司法实践类范畴包括司法程序、司法方法、司法管理、司法建议、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等。

  从理论维度审视,司法学的理论基础是司法二元主义理论,理论支撑包括司法“立法”的理论、行政“司法”的理论、司法监督的理论、司法管理的理论、司法程序的理论、伦理司法的理论、司法改革的理论、国际司法的理论,等等。其中,司法二元主义是一种强调国家司法与社会司法相互支撑的理论;司法立法的理论是一种强调通过司法解释来填补漏洞、确立规则的理论;行政司法的理论是指一种行政机关通过“准司法”手段来解决行政纠纷的理论;司法监督的理论是一种强调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制约的理论;司法管理的理论是一种强调通过考核、评价、奖惩等手段对司法流程和司法人员进行管理的理论;司法程序的理论是指一种司法机关遵循法定程序从事司法活动的理论;伦理司法的理论是一种强调伦理观念影响或主导司法实践的理论;司法改革的理论是一种对司法体制、机制和制度进行革新的理论;国际司法的理论是指一种国际司法机构或国际组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以司法或准司法手段解决国际纠纷的理论。

  司法学范畴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司法学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学科体系的形成。司法学的基础范畴、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构成了司法学理论体系的骨骼;司法学的核心理念、基础理论和支撑理论构成了司法学理论体系的血肉;而其交汇融合便形成了司法学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从而支配和整合着司法学各个下属子学科,形成一个熔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于一炉的成熟的“学科群”,这就是司法学的成熟化。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同仁共同期待的目标。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如一些章节略显简略,一些章节的理论深度也有待提高,还有就是对司法学范畴(概念)体系的全面分析和概括不够充分——书中只是分析、界定和阐释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司法学概念(一些普通的司法学概念未加论列),而对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尚缺乏系统的论证。尤其是对司法学之下各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尚缺乏深入细密的论证。这有待于作者或其他专家对此加以完善和补充。总之,瑕不掩瑜,该书对司法学的体系化构建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