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艺服务于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儿童价值观塑造与人文化成的基础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文艺事业属于培根铸魂的基础文化工程,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儿童文艺事业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具有特殊而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儿童文艺创作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应该被更加充分深入地加以阐释。
人文情怀需要厚植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的“诗教”与“乐教”传统为现代儿童文艺事业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艺创作离不开对传统资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新时代儿童文艺创作的人文情怀首先需要深耕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儿童文艺的人文精神的思想基础。21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艺创作的文化寻根愈来愈自觉。特别是近些年,体现深厚文化底蕴的儿童文艺创作趋势愈益显著,如周锐持续将儿童文学与京剧建立深度联系,出版“梨园少年三部曲”,萧袤致力于对中国神话资源作现代童话转换。一批年轻作家在此方面的自觉意识与创作成果更值得关注,王璐琪的《锦裳少年》和《坤生》从传统戏曲中汲取对少年人生的现代理解;王倩的《梦中的影子戏》讲述多位非遗手艺人的故事;作家常立与陈露合作的国风绘本《百鸟衣》和最新出版的《国宝中的大美中华》系列图画书,带领孩子们进入深邃辽阔的古老中华文明世界。凡此种种,人文情怀在更悠远的历史意识中,以更大的价值面向正在被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打开。这其中,作家张炜的《橘颂》是一本审美完成度较高的优秀作品,显示出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力。《橘颂》润物无声地引领孩子们作心灵的文化溯源,将以屈原为代表的高洁的中华民族气节与美学精神融入儿童文学创作。
从中国儿童文艺创作的现代思想渊源来看,100多年前我国有了自觉形态的现代儿童文艺。百余年来这一独特的文艺类型紧跟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以赤诚的人文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推动儿童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创造出一批批饱含中华美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儿童文艺精品,建构出独特丰富的中国儿童文艺价值思想体系,开创出一条坚实稳健的中国式儿童文艺现代化道路。对这条道路的建设经验作出系统深入的阐释,有助于夯实当前儿童文艺创作人文情怀的思想基础,突出“中国儿童文艺”的价值内核与社会担当。
成人与儿童积极的对话关系
现代儿童文艺的发生源于对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发现,认可其有自身具体的精神需求。从生命的诞生处、出发地认识“人”自身,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个体在儿童期的发展成长,从尊重儿童精神上的需要到力促其精神上的完美,由打造健硕童年进而通向人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现代儿童价值观念之“现代”的要义,也是儿童文艺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的根本宗旨。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儿童和童年,童年是真实鲜活的,儿童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儿童文艺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参与儿童成长,儿童文艺的人文情怀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社会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认识状况。儿童文艺工作者瞩目童年生命,用文字清晰地映现孩子们的心理、情态、身体的律动,以及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儿童文艺作品将童年放大了给成人看,提醒为他们忽略的童年真相。在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里,儿童文艺作品是建立与发起友好“对话”关系的桥梁。它始终在儿童与成人两大主体间、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共融的意识中开展价值建设。因此,儿童文艺既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主要食粮,又是成人用以打开童年奥妙世界的金钥匙。儿童文艺建立的是一种清澈的童年文化,它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与文化差异。
近年来,无论是儿童文学,还是影视动漫,成人投入儿童文艺创作的热情与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其艺术水准的提升都是有目共睹的。生产更多能够让儿童真心喜爱的文艺作品,是检验儿童文艺创作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的终极指标。作家们基于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与文学理解,从自然、社会、历史、未来等多个维度与儿童展开积极对话,创作出深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深层结构、反映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多样化文学景观。张国龙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写出了川北乡村少年的奋进之路,他的新作《瓦屋山桑》将少年主体性的建构与中国式家园命题自然融为一体。叶广芩的《熊猫小四》从孩子的视角将生态保护的主题演绎得童趣盎然。沈石溪以《海豚之歌》建构“大生命观”,表达他对顽强旺盛的自然生命力,以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热情礼赞。肖复兴近年来持续关注童年精神生态建设,新作《水上花》积极引领孩子践行崇高的体育精神。马传思则在《奇迹之夏》等优秀的少儿科幻小说中,以一种高贵透明的人文精神陪伴着孩子们与宇宙生命对话……儿童文艺在培育少年儿童共同的情感和价值、理想和精神方面彰显了重要的社会担当。
儿童文艺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
以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哺育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力量,这是新时代儿童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儿童文艺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力,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儿童文艺以深厚的人文情怀高举儿童精神主体,使得人的主体性内涵被充分开掘。儿童的主体性是一个认知科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命题,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既有普遍的人类共通性,也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儿童的主体性需要放置于人的价值视域中去看待,随着对此命题愈益深入的探讨,基于儿童与成人关系间的建设思路愈来愈清晰。聚焦发现与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依然是儿童文艺事业未竟的时代课题。
实践是检验儿童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尺度。当前我国儿童文艺的整体发展水平距离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儿童文艺的创作观念与审美表达还远远跟不上儿童生活实践的改变。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儿童面临的发展问题差异性很大。儿童文艺要树立鲜明的实践导向,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开阔的人文视域、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儿童生活,以能否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对话与引领关系为不变的艺术目标,以全面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质量为检验儿童文艺社会担当的恒定标准。
儿童文艺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是其价值关切的两个基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实现此价值使命的根本路径。从更本质的层面看,社会主义儿童文艺的价值内核就是儿童文艺的人民性特质,需要我们基于历史、现实、时代作出深入的学理论证。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