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整族脱贫之路
2020年06月09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9日第1943期 作者:周智生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又着重强调:“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特别是一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更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云南脱贫攻坚捷报频传。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暂未脱贫的怒族和傈僳族,也有望在2020年6月底实现整族脱贫。云南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能够在全国率先实现11个少数民族的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其中有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对于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整族脱贫攻坚之路,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一、各级党委政府整体联动,上下齐心坚决贯彻推进整族脱贫攻坚任务不松劲。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整族脱贫问题,多次强调全面推进整族脱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制度设计、政策供给、资金项目上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工程大力倾斜。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贫困形势最复杂的边疆省区。云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整族脱贫攻坚作为国家战略在云南贯彻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中央部署,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坚决贯彻推进落实云南各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这项党和国家交给云南的重大政治任务。2016年,云南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着力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25个项目,总投资343.9亿元,为确保“直过民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同时,强化工作部署,层层压实责任,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完善“党政主责、部门主推、企业主帮、省市联动、社会主动、群众主体” 的工作机制和格局,把攻坚之战推向深入。

  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激活脱贫攻坚的互助合力,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国务院扶贫办在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工作指导上给予极大倾斜,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云南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我国制度优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导下,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帮扶力量合理分配,实现了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对口重点帮扶单位。这一大扶贫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全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国各民族同胞对云南整族脱贫事业的鼎力相助和无私奉献,为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注入了强大的社会合力,充分展现了中华各民族合力互助迸发出的无穷力量,共同谱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合力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华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帮助力度。教育部牵头组织40余所部属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培训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发挥优势,创新帮扶举措,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挥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力,签订项目50个,公益捐赠1.6亿元。三峡、华能、大唐、招商局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扶硬件与扶软件、扶短与扶长、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帮助云南省8个州17个贫困县以及4个非贫困县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社会各界已助力云南15个县实现如期摘帽,“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549个贫困村出列,16.24万户6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三、科学诊断各民族致贫痛点,“因族施策”整体推进扶贫体系工程。云南“直过民族”由于各自聚居地域环境、交通条件、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差异,在导致贫困的具体特点和脱贫攻坚的具体难点和痛点上明显存在因族而异的状况。因此,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族施策,将9个“直过民族”和另外2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先行攻坚计划,分别为其制定了整族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从基层党建、农户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等各方面推出体系化帮扶计划和实施工程,把政治经济资源向贫困山乡倾斜,把社会力量导向脱贫攻坚一线,制定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在中央指导支持下,云南创造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集团帮扶”的工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做到“一族一策”“一族一帮”“一户一扶”。

  为解决好独龙族整族深度贫困问题,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2013—2014年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实施方案〉的通知》,针对独龙族的聚居环境、交通条件、社会发展和教育问题,制定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综合发展“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并专门成立了由省直32个部门和企业组成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综合开发统筹协调小组,开启了对建制乡和民族整体进行综合扶贫的新模式。

  针对基诺族整族脱贫问题,则从产业、基础设施、住房、教育、生态、医疗、养老等多层面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开展动态管理长效机制,让每一步脱贫攻坚工作有对象、有办法、见成效、更扎实。2019年4月,云南省宣布,基诺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4.25%降低到2.42%,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人均纯收入达1175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四、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领导力和组织力,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保障,全面兜底助力整族脱贫。云南省着力抓好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带领民族脱贫过程中的中坚骨干和先锋队伍力量,做到基层党组织帮扶力量覆盖所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民族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如独龙江乡轮换调整33名村组干部,撤销合并相邻小组党支部2个,夯实基层组织人才基础;打造基层党建示范村和示范活动,在怒江州形成“三队两个一”“一周三活动”等基层党建多个独龙江品牌。2018年,独龙江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县独龙族党员数量达503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4.83%。云南各地成立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提高党的组织力和作用力,在脱贫攻坚的每个环节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点点滴滴送到帮扶群众的心坎上。各民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心向党的决心更加坚定,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热情不断高涨。正是千万个无私奉献在扶贫攻坚基层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让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得以完全释放和辐射,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在整族脱贫攻坚中全面引领、全面兜底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全力推进农户个体性生产与特色产业扶贫、现代生产技术培训与全国市场开拓间的整体联动。云南省充分结合聚居区域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探索“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新机制,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等多产业与农户个体生产直接联动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力、培养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创业扶持一批劳动者就业等“四个一批”特殊技能人才扶持政策,在“直过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现就业扶贫18.43万人次,转移就业12.41万人。

  在西双版纳瑞丽市户育乡景颇族聚居区,当地政府和帮扶企业用“带着干、帮着干、促着干”的方式,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化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做到“一户一策”,技术帮扶精准滴灌到家户,手把手指导村民改良水稻和药材种植技术,提升茶叶等农产品加工技术,改进山地牛羊养殖技术。有了科学种养殖技能的村民从“不出门、不愿见外人”到现在“约着拉着要外出”。这个过去“说不听、带不动、拉不走”的特困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9年全乡景颇族全部实现脱贫,走上了致富道路。

  通过互联网把生产基地和全国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云南推行电子商务脱贫的新路子。云南各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商走进了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寨、德昂山寨和阿昌族山寨,年轻人学会了在手机上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大婶在手机上卖起了家乡土特产。景洪市2018年就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 1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89个村级服务站。2019年,74家企业、合作社入驻该运营中心,普洱茶、香莲茶、勐海香米、红米、红糖、多依干、野生蜂蜜等86个农特产品在邮乐网、版纳人家平台上线。电子商务对外推广农产品交易总额共207万余元,快递进出港总量418.07余万件,有效推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有机整合促脱贫。云南省专门制定《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推广普通话及素质提升实施方案》,确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目标。先后创建州市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园)650所,分批次重点培训13万人次,确保45周岁以下人口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小学低年级推行双语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小学三年级以前通过汉语关,学会普通话。先后开展了1000名少数民族教师和20000名“直过民族”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创建了350个普及普通话示范村。云南还首次将现代人工智能科技与普通话学习培训相结合,全面启动语言扶贫手机APP项目,开展普通话和识字常规培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结对帮扶工作,实现目标人群学话、识字全覆盖。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掌握,为助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通用语言基础,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民族群众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潮的能力和条件,使得各民族群众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多向度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云南省在整族脱贫攻坚中着力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持续帮助各民族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加强各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打造知名的民族文化精品,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传统工艺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这些举措,使得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利用和创新性文化产业助力脱贫得以实现,也使云南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七、区域生态建设与整族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一方面,为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云南各地相继颁布生态保护管理条例,取缔违规粗放的采矿企业,禁止使用除草剂等高污染农药;对生态脆弱区的群众实施搬迁,复垦复绿,拓宽生态保护空间;同时,辅以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强势的机制途径,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脱贫统筹推进之路,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如在怒江独龙江乡,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途径,草果、羊肚菌、重楼、独龙蜂等特色种养产业已初具规模,为独龙族乡亲脱贫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保障。此外,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护林员聘用制度,在公益林、天然林、国有林等重点林区设立护林员岗位,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优先予以选聘。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使无法外出、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获得了就地就业的脱贫机会。目前,云南全省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选聘护林员3.79万人,带动15.43万贫困人口脱贫。

  八、脱贫攻坚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整族脱贫”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整族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进程中,云南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民生建设紧密结合。截至目前,全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共建设村组道路8444公里;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08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339个、小型水库建设130个;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351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点)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52所、乡镇卫生院(所)35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个、村级社区服务站131个; 493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60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并用上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拥有标准化卫生室、“云岭先峰”为民服务站、活动场所。聚居区水、电、路、通信及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云南坚持扶贫和扶志、扶贫和扶智“两个双结合”,全盘激活了各族群众自觉参与脱贫攻坚的主体能动性,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空前高涨,为巩固整族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后续增收致富,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联整族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