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节俭简朴、勤勉自律的精神风范
2023年07月03日 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3日第2682期 作者:赵建永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7年主编的《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2000年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1911—2009)先生是蜚声国际的东方学大师,历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季老备受世人景仰,不仅源于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更源于他崇高的人格魅力。无论治学教书还是教育管理,都体现着季老勤奋简朴多奉献、恪尽职责无私心的品质。他在严谨求实、廉洁奉公、克勤克俭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以俭修身 抱朴守拙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评价季老:“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一介布衣”是季老的人生起点,也是他的自我定位和君子之风的体现。少时贫困的生活淬炼出他简朴纯真的品质,激励着他在人生道路上不畏艰辛、奋勇向前。这与传统文化中通过“穷养”来磨炼心智的做法异曲同工。季老自称“农民的儿子”,一直保持着对物力的敬畏和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俭朴成为其生命的底色,体现在他人生的方方面面。

  因为各种机缘,我有幸与季老有些接触,他勤俭简朴、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住在北大1962年建成的一所简易宿舍楼内,家中空间大都被书架占据,老式桌椅板凳、橱柜等摆设基本属于“古董”级别。其简朴生活常让来访者感到吃惊,著名作家张中行1996年写道,季老室内墙地及家居“都像是上个世纪平民之家的”。由于藏书甚多,更因季老惜时如金,居无求安,他家始终未曾装修。季老的工资在北大教师中最高,加之稿费源源不断,其生活从未拮据,但他过得却如同苦行僧一般。

  季老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用的竟是上世纪70年代的19寸电视。他总是穿一双圆口黑布鞋、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样式四季不变、国内外不变,唯一变化是在家中换成一套更旧的衣服。市面上这种布料绝迹后,他只好托人去偏僻农村寻觅。他的衣物多用过不下十年或更长时间,即使褪色破损仍补缀自珍,出门用上世纪50年代最简单的敞口式人造革手提包。他秉持物尽其用的理念,只要能用,决不丢弃。季老对待公家财物更为珍惜,他出国开会所用经费往往仅及国家规定的七分之一。

  朴实厚道的季老经常被误会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因而留下一则广受称道的典故:他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期间,一位新生入校,背着沉重包裹,正举步维艰之际,看到他淳朴如老农,以为是校工,就请他帮忙照看行李,以便去办理报到手续,他爽快同意。两小时后新生忙完回来,见烈日下那位“老校工”仍站立原处,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年轻学子谢过老人,各自走去。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吃惊地认出主席台中央的副校长竟是为自己看行李的老师傅!季老如此身份依然守诺如初,看包事小,却于细微处呈现出他满溢着仁爱之心的服务奉献精神,这尤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季老在饮食上力求简约,平时吃普通的家常饭菜,绿豆小米粥是其不变的美食。早餐永远是烤馒头或面包、一碟炒花生米、一杯清茶。他很少吃肉,也不挑食,家里做啥就吃啥,以应季食物为主,各种食物都适当吃些,他爱吃就多吃点,不愿吃就少吃点。公务繁忙来不及回家时,也下馆子点一份咸菜、两个火烧。简单的饮食之道,减轻了肠胃负担,确保了消化功能良好,食材丰富则保障了营养均衡。对吃穿等日常事务持随缘态度的季老活到98岁,他心胸豁达、勤劳俭朴、作息规律,这都对其健康长寿具有重要作用。

  季老生活极简,不贪图物质享乐,却拥有一个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注重的不是精美的衣食,而是心灵境界的超越升华。季老对节俭的奉持,源自他恬淡的心境和朴素的消费理念,这让他在利欲诱惑面前常葆大智若愚的清醒。

  克勤克俭 知足常乐

  季老有件1946年从德国留学回上海时买的雨衣,一直穿到21世纪。有专家告知:“你这件雨衣的款式真时髦!”他疑惑不解,专家解释说:“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漫长岁月洗礼,在不断变化之后,在螺旋式上升规律的作用下,现又回归到当年的模样。”这让从不跟风时尚的季老“守株待兔”般地赶上一次“潮流”,也验证了他推崇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文化哲学。

  季老穿衣如此,消费更是如此。盲目赶潮会让人成为“消费”的奴隶,被其所累。季老很清楚消费是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非欲望的追求。在他看来,钱不应花在过度消费上,要花在该用的地方,量入为出地合理分配开支。他始终认为,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绝非为了衣食,而是有更重要意义的事情要做。

  人一生值得做的事很多,不被“消费”的物欲所控制,守好初心、勤俭节约是上佳选择。这会让我们收获许多奢侈消费买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季老通过节制、自律而获得了身心的安顿和自由,他的生活方式启迪我们:树立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很有必要,省下的钱可投资于学习成长、做公益慈善帮助更多人。这样我们也会像季老一样,即使过着简朴的生活,依然觉得非常充实富足。

  季老早年便养成每天凌晨四点写作的习惯,到众人起床或早餐时,他已工作三四个小时又接着去上班了,以至于大家把“闻鸡起舞”改为“闻季起舞”来赞美他的勤奋。季老对时间的利用程度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研究梵文累了就写论文,写累了又去搞翻译,他把工作的轮换当作休息;他行住坐卧都在想学术问题或构思文章,并把灵感记在随身携带反复使用的纸片上。季老把每一分钟、每一块钱、每件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正是因为如此勤奋节俭,使他成为一个简单质朴又超凡脱俗的人。

  节俭慷慨 圆融无碍

  季老不仅简朴自律,而且勤俭持家,要求家人杜绝浪费。他子女说父亲容不得丝毫浪费,房间亮着电灯,只要没人看书,他就把它关掉,晚上家人聊天也不开灯;用自来水洗东西,时间一长,他就呵斥,因他既要节约用水,还要尽量让衣物减少搓洗磨损……

  但在捐资助学方面,季老像完全换了一个人。这样一位被不少人看起来“寒酸小气”的老人,在过着粗衣淡食生活的同时,数十年来却将一笔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于党组织、教育部门、家乡卫生院,大义行善,扶危济困。他用积攒多年的百万稿费在北大设立助学金,以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生;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20万元,此类义举数不胜数。

  季老1956年已评为全国首批一级教授,工资不菲,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常用于文物收藏。季老将之倾囊赠予北大,仅古字画就达200多幅,其中苏东坡《御书颂》系从故宫流散的国宝。季老还捐出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古砚,甚至包括自己常用的名家刻印。他对自己花销用度很苛刻,但捐出藏品的价值数以亿元计,可谓惊人大度。因此,钱文忠感叹:“季先生是已有了曾孙的人,他的后代都过着很普通的生活,这是什么样的胸怀?”这种“吝啬”而又“慷慨”的强烈反差,令人对这位终生低调做人、大手笔做事的爱国老人肃然起敬!

  促成“季羡林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感受到这位淳朴忠厚的文化大师的精神魅力和人格风范。他的古道热肠、玉壶冰心,净化着人的灵魂,让大家看见人性本真的良善,看见人生原来可以过得如此简朴、自律而自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作为“传家宝”,是永不过时的消费观念和幸福生活的密码,也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宝贵资源。传承先贤的优良作风,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根本上防治奢靡贪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创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