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功能
2022年09月08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8日总第2488期 作者:于淼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是近年来国内积极倡导的一种社会治理形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态多样的社区新媒体不断出现,为促进城市居民参与、加强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

  打造政务平台 提升服务水平

  基层社区的主要功能是政务沟通和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新媒体的发展有助于基层政府进一步满足广大居民的信息需求,建立双向互动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社区新媒体参与社区治理,既要从宏观层面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要从微观上传达、解读基层党委和政府根据本地情况的具体落实。因此,基层政府主办的社区新媒体作为社区治理的信息平台,主要发布政务类信息和生活服务类资讯,如基层党建、网上政务、文明创建、业务办理、居民诉求、教育医疗、求职就业、社区公益、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各项内容,宣传形式多样,常与社会热点和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少社区新媒体在创办之初,就按照网格化或“圈层”式模式建立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 群、微信群等,居民通过这些社区新媒介咨询问题、接收通知。

  除信息平台之外,基层社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社区公共服务,实现服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积极主动地服务民生,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和服务。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依托信息平台汇聚区域各类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差异化服务。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老年人日间照料、创业培训、青少年课堂等专业化社区服务项目为载体,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依托新媒体推动居民办理相关事务的便捷化,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途径,随时提出自身诉求,预约办理相关事宜。基层政府及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给本社区居民、企业和单位“送”服务,实现从“坐等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提供沟通平台 吸引居民参与

  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公共空间,社区承担着居民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意见表达、问题解决等多种职责。社会学者郑杭生曾提出,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模式普遍面临着“居委会困境”和“共同体困境”,这种双重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社区治理机制尚未理顺,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多元共治局面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新媒体能为民意的表达创建平台,为利益诉求的协商提供可能,能促使公众、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在公共事务方面形成互动关系,为实现“善治”,增进社区居民福祉提供更为高效的沟通机制。在社区场域内,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驻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主体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围绕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协商、互动和合作,形成国家和社会互嵌式共治的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形成多主体、互动式、开放性的治理结构和“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进而促进基层社区的善治。

  在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基层社区,以社区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可能性,这也是基层民主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的社区新媒体为居民提供了制度化、常态化的表达渠道,为基层政府和居民提供了对话、沟通的公共平台,为社区居民进一步参与、介入公共事务创造条件。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新闻和信息的消费者,还是社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他们对社区媒体的参与热情是其他媒体形态所不具备的。此外,由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蓬勃发展的社区新媒体为居民提供了私人领域解决公共问题的场域,其线下对应着利益共同体和人际关系网而使得居民在社区新媒体中的表达较为平和,从而使社区公共讨论朝着温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履行监督功能 提高决策效率

  社区新媒体作为社区居民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具有基层社会整合和群体认同的功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资源和动力,扩大政治权力运作及其法规政策的基础。主流媒体多从宏观上提出公共问题,这样很难使社区层面的公共问题得以曝光,更不可能长期跟踪这种问题直至解决。而社区新媒体面对较小地域,能够承担告知居民身边人和身边事的职责,启发社区居民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一旦讨论聚焦于某一话题,更易引起基层政府的关注,而且有利于持续跟踪社区公共问题从产生、发展直至解决的全过程。不仅如此,居民对关心的公共问题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得以凝练,这一过程使得个体凝结为公众,有利于促进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以社区新媒体作为平台监督基层政府,有利于社区公共问题在萌芽状态时就能得到关注。有了社区新媒体作为中介,居民意见呈现的可能性逐渐增加,政府向居民反馈意见的时间也缩短,也有可能按照程序及时纠正和调整治理方案,防止决策失误,避免事后的被动监督。而一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能够看到效果,就会大大激发其后续的参与活动,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受到激发,社区自治才能落到实处。社区新媒体的监督功能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社会变革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是对社会矛盾的缓冲,它在微观层面上初步确立了理性对话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作用,避免激烈的社会冲突发生。

  构建叙事网络 增强共同体意识

  社会关联是社区共同体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社区居民之间关联度不高,就很容易陷入公共性缺失的困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就不可能实现。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陌生人社会”的现实,社会关联度逐渐降低,从而消解了传统社区公共性的基础。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围绕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展开了“传媒转型:改变社区黏合纽带”大型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基础结构理论”,证明居民点趣闻轶事、故事讲述系统在促进社区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维系社区存续方面的作用。社区新媒体的出现为居民关联度的复兴提供了条件,社区新媒体具有信息和情感双重价值,它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本地化信息,还有利于构建邻里叙事网络,对于促进居民归属感、增强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新媒体的公共讨论涉及多方面议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安全、教育医疗、伦理道德、社区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教育医疗、环境安全、文体活动、社区生活等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居于主导地位。这些议题大多与公共权力无关,大部分话题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和所居住社区的问题,这些讨论对于塑造群体认同、促进社区共同体形成、培养居民的共同体意识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建立在地域性社区基础上的虚拟空间看似削弱了社区的“地方性”特征,但其线下对应的利益共同体和人际关系网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实际上促进了同一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在促进社区信息流动、增强居民社区认同与归属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社区新媒介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20YJCZH2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