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什论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1年12月13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3日第2307期 作者:秦文华

  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01—1882)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他有议员、律师、大学教师、外交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等多重身份,也是一位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马什对于资源保护、物种价值、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在美国环境和资源保护、管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马什在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或,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地理变化》(Man and Nature: Or,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以下简称《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自然死亡了,人类文明的灭绝还会远吗?”这说明,身处19世纪60年代,除了与许多当时的美国人一样关心奴隶制问题,马什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人类如何在消耗和保护资源之间寻求平衡与妥协。他审视了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反思,告诫人们切勿滥用资源,并较早且较为深刻地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成因,还率先提出诸多改良方案并身体力行,对美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活动的发端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人与自然》描述了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在这本被誉为“既解释了过去又预见到未来”的书中,马什以带有寓言意味的文字论及环境史、资源保护和生态思想,并明确地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质量联系在一起。

  在马什所处的时代,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人类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土地及与之相关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马什则观察到人类行为已经改变了地球的状态,意识到拓荒时代铸就的环境观念已遭遇危机,需要赋予环境书写新的使命:“自然本身是一个被压迫的沉默的阶层,亟待站在其立场之上的发言人,为自然的合法权益说话。”

  马什提出,人类不能仅将环境看作生存和活动场所,不能将人类的利益理解为唯一的合法利益,而是要将自然看成休戚与共的伙伴。在马什看来,自然具有与人一样的生命和灵性,溪水、树木、鲜花、野生动物都是与人平等的存在。

  马什自幼热爱自然,常将在家乡森林中看到的动植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当他作为外交官离家多年后再次返乡,却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并且人们在破坏自然环境后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这让马什想到了他在欧洲工作、游历时的所见所闻,他发现无论是在古老的欧洲,还是在“年轻”的美洲,比之其他物种,人大多更重视改变自然环境,而不是寻找可以与之共鸣的地方。目睹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森林被毁,马什联想到了罗马帝国的消亡。他提醒人们,垦荒种田、采掘矿产、发展制造业和化工产业等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已使美洲的地貌和环境急剧改变。滥用水、土地和森林等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会导致水源供给困难、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洪水和森林火灾。而环境被破坏也将给生活在美洲大地上的人们带来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甚至会引起文明的衰落。

  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马什不仅通过环境书写呼吁人们重视环境问题,而且勉力将部分构想付诸实践,其言行具有启发意义。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之后一段时间的诸多环境议题,大多已经在马什的书中被论及。马什的作品还为其他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相关论述提供了资源,例如,其关于森林管理的思想被美国林学家吉福德·平肖特(Gifford Pinchot)吸收,进而为林学这一学科在美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马什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类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综合体,有自身的结构、秩序和运作系统;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如同极其复杂的难题,人类难以找到这些难题的完美答案;整个自然界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每一个要素都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果毫无节制地干预这个系统或破坏其中任何一环,就会触发连锁反应,产生危险后果。在马什看来,即便是将一颗非常小的石子投入有机体的海洋中,都会给自然带来干扰,而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明确知道其被干扰的范围。

  马什曾经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倡导并亲自参与制定了可持续性的渔业发展方略,还主导设计了有效的灌溉控制系统。早期在家乡从事渔业管理工作的经历,使他很早就设想并践行了后人称之为“生态复苏”的思路。马什相信科学的力量,也相信无论是从利己还是利他的角度,经过启迪,人们都能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马什不仅论证了环境复苏措施和保护计划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改良方案,还参与森林再造、水土保持、土壤维护等实践活动。马什和同道们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情况得到改善。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1873年出台了《木材栽植法案》,鼓励大平原地区的拓荒者栽种树木,希望能够在该地区形成有利于降雨的生态环境。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什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从个人式的自我省察和地方性的利益关怀转向人类整体命运的大视野,其作品和行动唤醒了有识之士,他的声音在当时虽略显孤单,但却启发和鼓舞了后来的许多环境保护主义者。

  如今,马什的出生地已成为国家历史公园,包含由马什亲自打下基础的一家农场和一片森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家公园见证了美国的资源保护历程。19世纪中后期,奴隶制毒瘤割除后,美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绝大部分地区都全力奔向工业化、城市化,很少有人关注开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马什则从欧洲的教训中意识到,如果毫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逾越应有的限度而不自知,“新大陆”一定会重蹈“旧大陆”的覆辙。而一旦人为导致的自然灾害袭来,人类和环境的损失将难以挽回。

  值得注意的是,马什并非激进的“资源保留主义者”(preservationist),他并不赞成为了治理生态灾难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而减少开发甚至不开发自然资源,完全回归原始状态。他是一个正宗的“资源保护主义者”(conservationist),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发自然资源是有必要的,但人们同样应该预见到许多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通过科学治理实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马什将自然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是指从不曾为人类所踏足的原初自然,“第二自然”是指已被人类留下痕迹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自然。当然,马什的环境保护思想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他虽然认识到人类的需求已经带来了对自然的破坏,但其思想本质上仍然是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马什赞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但他不是着眼于个体和短期利益,而是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强调要保护“第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马什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就可以挽回局面。他提出,人类要改变观念,反思自身,从源头上找出症结所在。人类应当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到自身的“某种限度”,适当“悬搁”自我,礼让环境,与“非人类”的万事万物建立互依互惠关系,成为伙伴。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乔治·帕金斯·马什环境书写及其生态文明意义研究”(19WWA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