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建设中群众路线的治理效能
2021年04月21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1日第2151期 作者:钟金燕

  群防群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治安领域的体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群防群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积极构建层次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持续推动群防群治工作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整合专业、半专业和行业性社会力量及社会志愿者,提升群防共治工作的组织化、体系化程度。一是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治安防范责任。二是加强以治保会组织为代表的传统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治保人员、治安联防队、民兵和治安积极分子的治安辅助作用。三是有序推动保安服务进入大型活动保卫、单位内部保卫以及居民小区等安全防范领域,缓解各地治安资源不足、超负荷运转的状况。四是引入“志愿服务”理念,加大对平安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实现群防群治力量的最大范围覆盖。

  第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工作市场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群防群治制度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群防群治的经费和运行问题。一是对群防群治工作实施政府财政保障机制,将其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探索建立工作经费与群防队伍人数、工作任务、当地人均工资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群防群治基金会,为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三是对于有偿的治安志愿力量,将治安防范与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岗位职业化、报酬货币化、责任契约化,解决奖惩兑现、责任落实的问题。

  第三,用数字科技搭建平台,推动群防群治工作信息化。

  社会问题的多元性、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靠群众,构筑收集信息的社会信息网络。一是利用新媒体,实现警情险情互通互知,引导警力和资源向最需要的方位和时间流动,做到精确打击、防范与管控。二是加强技防产品的研发和技防措施的推广,不断推进群防群治工作的安全防范网络建设。三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群防工作互联互通,实现治安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重大安保任务互帮共助、重大突发事件互援共处的社会治安管理全面联动格局。

  第四,建章立制,推进群防群治工作规范化。

  一是建立健全群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健全平安志愿者招募、聘用、管理、考核、奖惩、辞退等制度。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各种群防共治力量的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分片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群防共治力量落实相应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群防队伍与基层公安通畅的对接机制,建立战平切换机制。

  第五,密切警民关系,推动群防群治工作长效化。

  为充分发挥警民合作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的合力,我国坚持以警民关系建设为着力点,打牢公安工作赖以存在的群众根基。一是从严治警,坚持以公开促公正,积极推行“阳光警务”工程,进一步扩大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二是全面深化社区警务建设。通过警务公开栏、微信、警民恳谈会、上门入户等方式,加强社区警务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网格长、治安积极分子在城乡社区治安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践行执法为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治安难点热点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群防群治是践行中央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载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力量,也是深化公安工作改革的内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群防群治制度将不断提升工作效能,为夯实治安基础、筑牢平安根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治安治理研究”(14CZZ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