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的战略意蕴
2022年11月02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日总第2521期 作者:刘远亮

  在新时代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整体布局中,确保政治安全是重中之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其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政治安全治理的重点任务及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效防范化解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多维并举切实保障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准确把握政治安全的实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要件,即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体系结构合理、运转良好,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具备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调适能力,不受各种因素的颠覆、威胁和破坏。政治安全涉及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保障政治安全,实践中就是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免受侵害并保持稳定性。

  政治安全即“政治体系”这一承载主体与“安全”属性的结合,意味着政治体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从根本上说,政治安全所反映的乃是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种适应状况。推进国家政治安全治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政治体系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既能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政治干预、政治压力以及各种危险因素,也能在国内稳定执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政治制度良性运转及有效性。追求政治安全,需要政治体系本身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以保持生机活力。故而,保障政治安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政治体系本身“祛病除疾”“强体健身”,增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正是从全面从严治党即加强政治建设的角度说明了这一点。

  政治安全为何处于“根本”地位

  在政治安全所包含的诸多安全要素中,政权安全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具体体现为党的执政安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动荡便成为必然,发展无从谈起,人民福祉也失去了保障。近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急剧现代化转型导致的复杂社会矛盾以及诸多治理难题,也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看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安全亦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同构性,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党领导一切的特性,决定了政治安全的根本地位。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没有政治安全,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安全。

  强调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国家安全治理探索中形成的重要经验,也是有效应对诸多安全风险挑战的必然逻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同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实践中必须积极推进国家安全治理,更好保障政治安全。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日益凸显,各种风险累积叠加且内外联动的背景下,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着力加强政治安全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防范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将政治安全置于“根本”地位: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继而在国家安全治理层面的理念革新;另一方面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环境变化,更好应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增强政治安全能力的现实需要。

  实现政治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政治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最具根本性,决定和直接影响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安全。切实保障国家政治安全,是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其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关键就在于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善于总揽全局、有效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切实应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确保党长期稳定执政,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功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才能把好前进的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不断彰显。

  其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不仅发展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联动效应明显。倘若不能有效应对,不仅确定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在此过程中,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尤为关键。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保障政治体系的安全而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有效应对外部安全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行稳致远。

  其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也强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如果政治安全难以保障,政局动荡不安,治理无效,那么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极为困难的。政治安全是根本性的安全,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前进道路上,必须要准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创新国家安全治理,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纷繁复杂的政治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政治安全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政治体系防范化解诸多安全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青年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1BKS17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