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06月29日 10: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9日第2680期 作者:王夫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规律,为培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青春力量提供了科学指引。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砥砺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冲锋在前、担当作为,谱写了一曲曲与人民共命运、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之歌。进入新时代,无论是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领域、新职业;无论是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还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到处是中国青年奋斗的身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应对风险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法宝依旧是艰苦奋斗。新时代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真刀真枪中锤炼能力。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传承弘扬中补足精神之钙。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克服困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精神,在当代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3岁的护旗手闫振仰望着国旗升起,一滴眼泪从脸颊滑落;在同新冠肺炎的殊死较量中,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中国精神为青春作了最美的注脚。追寻梦想的脚步从来离不开精神力量的鼓舞,砥砺奋进的征程从来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新时代青年既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又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汲取力量,争做中国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在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开创新未来。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厚植深化人民情怀中拔节成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引领广大青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凝聚起势不可当的磅礴伟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在回忆七年知青岁月时,习近平深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青年发展的根基在于人民,青年成长成才须臾离不开人民。新时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厚植深化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知民心、懂民意,强化责任担当、维护人民利益,在人民需要时能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凯歌行进。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让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站起来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革命”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建设”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全体人民富起来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改革”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复兴”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复兴体现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逻辑,彰显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不断取得的成就。新时代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要把学业、事业的具体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是爱国报国的阵地,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信仰信念观引领下的青年信仰教育研究”、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概论》课教学中‘四位一体’模式的实践与探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