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革命圣地井冈山
2021年04月22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2日第2152期 作者:赵日超

  在全国的革命圣地中,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一样辉煌,这就是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由此走向胜利。

  绿是井冈山的特点。我对这座山的仰慕,是从知名作家袁鹰的那篇散文《井冈翠竹》开始的。前段时间,正值“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颁奖活动,我应邀为获奖作家颁奖,于是带着对革命的无限深情来到了这座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之山。这里,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流连忘返。难怪郭沫若当年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叹。

  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党旗显得分外鲜红。在她的见证下,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大家又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墓碑林,对百名抗日烈士进行瞻仰,向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抗战胜利的革命先烈鞠躬致敬。

  途中,美丽的女导游问我,你从哪里来?知道袁鹰吗?他的散文《井冈翠竹》被刻在井冈山的百竹园里。我是淮安人,自然对家乡作家袁鹰的《井冈翠竹》充满亲切感,自然想一睹百竹园的风采。井冈山的竹子多,而且现在井冈山人还把全国各地不同的竹子,移植到井冈山,建了个百竹园。不仅竹子多,山上的树木更多,这里没有荒山,一个山头就是一颗绿色的明珠。在任何一个地方放眼望去,都是满目翠绿。

  当年,在红军撤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敌人曾对井冈山进行了大肆的洗劫,提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灭绝人性的口号,对井冈山进行残酷的烧杀。然而,井冈山人就像井冈山的树木,烧不毁,砍不倒。英勇的人们倒下去,更多的人们站起来,他们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挺立在井冈山上。

  井冈山中心景区茨坪好似是一座宁静、典雅的花园式小山城。在茨坪毛泽东同志的旧居里,有毛泽东和贺子珍的蜡像,毛泽东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贺子珍坐在床边。室内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另外就是一盏土制的油灯——在靠近门口的低矮的屋梁上挂着一盏马灯。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的供给都很困难。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同志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内容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委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泽东同志就是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按规定,他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为了节约,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那一根灯芯的昏暗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就是那昏暗的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燃起了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烧毁了黑暗的旧世界。毛泽东同志卧室的那盏马灯是缴来的战利品,红军战士把它送给毛泽东同志,但因为山上的油紧张,他一直没舍得用。

  南山公园有一条红军谷,谷中有一条小道,又名红军小道。这里曾经是毛泽东同志派何长工给绿林武装王佐做思想工作的小路。当年,井冈山上的绿林首领王佐,以井冈山为依托,扯起绿林大旗,唱着“红薯丝,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山歌,杀富济贫,成了山大王。是毛泽东同志使王佐由一个绿林好汉,成长为一个胸中有着远大理想、政治觉悟的革命者。

  毛泽东同志曾经问王佐:“站在山上能看到哪里?”王佐说:“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不能只看到江西,看到湖南,站在井冈山,我们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育和启发下,王佐积极支持和投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并于1928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军早期重要指挥员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翠竹的深处,有一块读书石。本来,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它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因为毛泽东同志每天坐在上面读书,人称读书石。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博览群书的一生。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环境非常险恶、条件特别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在有的人不知道革命下一步该怎么办,甚至对革命前途产生动摇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仍然坚持每天抽时间读书,从《共产党宣言》等书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了了解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同志非常需要当时出版的报纸,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山上没有报纸,贺子珍就下山去搜集报纸,带回来给毛泽东同志阅读。正是因为读书,毛泽东同志具备了他人所不具备的深刻和睿智,使他的眼光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看到中国的未来。

  毛泽东自1920年起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到井冈山后,他又反复研究一些古典军事典籍。尽管戎马倥偬,但书依然是他寸步不离的伙伴。他给警卫排的战士明确规定这样一个任务:凡打下一个地方之后,必须搜集各种书籍、报纸、文件,带回来给他阅读。1928年5月,红军攻打下茶陵县的高陇圩,在国民党军阀谭延闿家里缴获了许多书报,其中恰好有一本毛泽东同志渴望许久的《三国演义》。他见到后连声赞道:“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展陈方式上采用了大框架、立体版面,集中形象地宣传、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张。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法,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综合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基本陈列。这个陈列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形式生动,准确地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与此同时,围绕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丰富内容,布置了多个专题陈列、旧居旧址的原状陈列、辅助陈列、井冈山精神的流动展览等。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忆往昔,峥嵘岁月;看未来,任重道远。即使这条路坎坷崎岖、荆棘密布,只要我们像前辈那样执着,井冈山的竹子就会翠绿不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看着满山的竹子,我的心里想得很多。是的,有绿叶,才会有红花;井冈山上只要是郁郁葱葱,就会带给大众希望。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