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与宝盖胡同
2021年04月30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30日第2158期 作者:蒋净柳 文/图

  宝盖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起盛芳胡同,南止赵堂子胡同,东与向春胡同相通,西邻朝阳门南小街,胡同不长,只有100米左右。翻译家耿济之曾在此居住。

  耿济之(1899—1947),上海人,原名耿匡,文学家和翻译家,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1917—1919年,耿济之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与瞿秋白是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

  五四运动后,耿济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传播新思想,宣扬新社会。1921年,耿济之与郑振铎、瞿世英、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12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旨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同年,耿济之与郑振铎一起翻译了《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

  1935年梅兰芳访苏演出,耿济之担任翻译,二人结为莫逆之交。对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耿济之作出了特殊贡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就是耿济之最早翻译的,后经曹禺改编成话剧,在上海的舞台上引起了极大轰动。此外,耿济之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并被田汉和夏衍两次改编成话剧,在上海公演时效果极佳。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