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江中游产业支撑体系 推动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18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2050期 作者:陶珍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十四五”时期,湖北须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化危为机,实现疫后重振。

  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升级加快。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08倍;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9%,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推进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培育半导体三维集成等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成立存储器产业联盟和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安全水平、服务能力等全流程全方位改造提升。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制造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发展战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积极推进。近三年全省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万个、完成投资1.2万亿元。积极推动全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增强动力。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引领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以武汉、襄阳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推广基地已经建成。1100多家企业实施了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能效提升,指导帮扶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武汉市已创建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6个,4个绿色系统集成项目获国家支持。

  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渐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围绕四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通过国家首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选;获批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全国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个性化、柔性化、网络化服务,一批有条件的企业率先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9家企业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国工业设计展连续两年在汉成功举办,彰显国家水准,武汉“设计之都”之名愈发响亮。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传统产业占比偏高,品牌竞争力不强。湖北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近70%,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安徽、湖南等省份。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高端品牌较少。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湖北仅有10家,低于安徽(12家),与河南持平,且制造业企业仅占5家,除东风外排名均在200名外。中国500强品牌榜单中,湖北只有东风、稻花香等9个品牌入围,与广东(73个)、浙江(43个)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高技术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平衡。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654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6%。从总量上看,只有武汉超过千亿元,达到3505.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与第三位的分别是襄阳967.5亿元、宜昌472.5亿元,缺少1000亿—3000亿元和500亿—900亿元区间的补位。从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看,仅有武汉和襄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地区占比均在10%左右,尤其恩施和神农架,远低于全省及其他地区水平。

  产业链中低端锁定现象突出,向两端升级压力加大。湖北主导制造业中打通完整产业链的少,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问题比较突出,且存在可能被锁定在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环节风险。湖北加工类制造业企业大都处于“微笑曲线”底端,上下游均是垄断或龙头企业,供需两端受制于人。如汽车零部件行业,上游是资源型企业,下游是大型车企,形成“两头挤压”,造成行业资金周转不畅,企业难以生存。再如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但企业普遍“小、散、弱”,行业利润低,企业无力投入品牌营运和技术改造升级,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中受到冲击甚至停产。

  重大基础性创新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科技人才产业分布不均制约制造业创新驱动,同时缺乏复合型创新人才,导致了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大量的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而企业需要新技术却找不到申请渠道。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融合的壁垒尚未真正打破,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相对松散,各自为营。

  加快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对重点制造产业“全流程”扶持。用好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出资产业基金。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自主创新等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通过指标调整、优先审批、利率优惠、担保创新、转贷创新等政策举措,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将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作为贷款投向投量的核心来抓。对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从项目储备到资金投放全流程管控,为制造业项目落地和建设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同时,推广应收账款、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建立适应制造业产业链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是向民营小微企业“全方位”倾斜。管好用好全省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务咨询和服务工作,引导和省内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税收扶持政策。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优先支持政策,将信贷资源倾斜配置到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中,突出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金融服务格局,满足纺织、建筑、花木等传统优势行业技术改造项目资金需求。支持“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的生产方式,推进排污权质押融资等绿色制造信贷产品,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高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是探索校企联合的技工人才培养新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既具备信息技术基础又具备制造技术知识的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强化汽车、新材料、光纤等领域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建立新型的专业智库团队,在智能化改造、管理等领域,为企业、政府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

  加强企业、政府、专业技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重点建设一批技师学院、示范性技工院校和特色技工院校,形成与湖北省工业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省级重点企业,建设一批“知识+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形成对全省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四是争创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双一流。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运行机制,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反映、受理、解决、反馈的体制渠道,使企业的诉求能及时得到有效回复。要进一步打造“亲清”政商关系,要在保持“清清白白”“清清爽爽”的同时,建立起“清上加亲”的政商关系,让企业家话有地方说,说了部门就有动作,回应企业有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