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建设长江绿色经济体
2020年11月18日 10: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2050期 作者:唐韬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生态修复与保护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复合巨型增长极(带)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就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背景。因此,长江经济带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挺起的“脊梁”。只有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长江经济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强化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走廊

  严格控制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江河湖泊的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的排污总量。依据对长江经济带水功能区的分析,当前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pH、氨氮、溶解氧等。因此,需通过加大对沿江化工、造纸、印染、有色等排污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力度,实行长江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强化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船舶污水排放控制等方面的力度,大幅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另外,需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环境风险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产业园区退出或转型机制。

  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长江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但目前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滥用现象普遍。需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提高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依据长江岸线区位,合理规划港口岸线、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工业建筑岸线等类型岸线的分区。鼓励大型港航企业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合理规划港口岸线。依托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设,加强对长江物种及其栖息繁衍场所保护,有效保护长江生态岸线。合理规划长江沿岸生活岸线,通过修建沿江公园、绿地和步道等,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亲水空间。推行岸线资源的产业化管理,建立长江岸线有偿、有限使用制度,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进入。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在国家层面,加强政府领导,统筹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充分发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及环境保护部督查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建立联系多部门的联合会议制度。强化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协商研究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加快建立各级部门的职责考核机制,明确各区域、各部门的考核细则,细化工作任务。

  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各省市、各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开展调查评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生态环境基础数据涉及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业务。根据数据的投资来源和基本用途,把数据分为公共基础数据(政府信息公开)、公益性数据(开放)和保密性数据。此外每种数据又可分为历史文档以及现状数据。对这些不同的数据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在对公共基础数据无偿使用的同时,应放开搞活公益性数据的有偿使用,逐步提高环境信息共享程度。需要先进的信息共享技术提供支撑,提升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转变环境信息共享方式,不断拓展环境信息应用深度和广度。要发挥好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在国土资源规划、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自然灾害救助、风险防范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多源、多类型、多尺度、多时相的环境基础数据访问、下载和利用,提高流域环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

  构建差异化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确定绿色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长江下游区域需加快实施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应依托安徽合芜蚌、江苏苏南、浙江杭州、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发展轻纺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革,以技术改革推动产业向智慧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型。中游依托武汉光谷、湖南长株潭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生态化发展。上游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则可依托其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同时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引领,推动智能产业、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利用水资源奠定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基础。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可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为重点,在确保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最小化以及当地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加快建设水电基地。通过规划和建设水电运输通道,进一步扩大上游地区向中下游地区的送电规模。长江中游地区虽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是能源技术有待创新。可通过增加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比例、创新能源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构建中游地区能源低碳创新系统。另外,需加快能源改革,通过积极探索清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促进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变革。

  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实施差别化产业发展政策,科学划定岸线功能分区边界,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严控在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统筹协调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产业发展政策,严控下游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上游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碳排放、排污权等制度实施。协调流域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流域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总量目标,从公平、效率、生态环保等原则出发,深入探索碳排放和排污权的初始配额分配方法。建立由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的流域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平台,分区域、分污染物建立差异化排污定价机制。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一盘棋”意识,全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合力共建为最具活力的绿色经济体。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