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贯通
2023年05月31日 10: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31日总第2661期 作者:颜黎光

  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高校办好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需要创新治理理念,建立并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体系,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优化高校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高校治理主要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治理实践。首先,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有完备的治理体系,在内部职能部门化方面,多种职权在办学实践中多措并举,但内部职权相对而言更多地集中于相关行政部门且相互交织。如党委管理系统虽与行政管理系统各有分工,但有时存在职权交叉和任务重叠的情况,上述现象对学校的高效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学术共同体职能和行政职能的运行存在错位现象,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性要求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学术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学术主导作用。但客观情况是,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制约了学术共同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从而导致学术共同体职能与行政职能处于失衡状态。最后,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关系不平衡,学院自主性尚有进一步发挥空间。例如,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院的主体地位;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多头管理,导致学院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等主体在高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就外部治理而言,大学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权界及各自合理的价值诉求。当前高校外部治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政府的集中管理与大学的自主办学之间存在矛盾。政府的集中管理,优势是行动能力强、统一支配资源能力强,但这也使得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受限,导致高校自治能力弱化,创新发展受到束缚。其次,社会与市场和高校尚缺乏稳定的联系渠道,从而导致社会与市场参与高校治理的功能被弱化。一方面,社会和市场直接参与高校治理相对困难;另一方面,高校难以便捷地获得良好的外部资源和发展条件,直接影响了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贯通高校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扎根中国土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保障。高校在办学、治学过程中,应改善外部治理环境,优化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以外带内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首先要摒弃传统思维,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向全面治理体系迈进,推动高校治理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是上传下行式的指挥型与服从型,而全面治理更倾向于政府的服务型和高校的主体型。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规划院校的政策性倾斜、财政扶持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与高校同处一个平台,让政府的政令性转向为高校外部治理体系服务的共处性。在外部治理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肯定高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明确院校办学的主体支配地位,提升院校办学水平,让高校在用人方面拥有话语权。以外部治理为驱动力,使高校主动凝练办学特色,简政放权,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各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大兴调研之风,注重教学质量,向市场寻求办学、治学之路。

  高校治理不是简单地处理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而是要让高校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确,促使传统办学传授知识的模式向供需转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政府、市场和高校的责任主体,从而明确高校在社会责任中的科学定位。同时,要求高校在办学治学过程中完成教育执行、培养、社会需求、评估等内部文化建构。通过与政府、社会各界以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以共建、共享的姿态增强自主办学能力,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

  稳步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明确职能边界的改革。首先,明确责任和义务,将决策权与行政权切割,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双轨机制。明确高校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明确院校党委的权利和责任,明确院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其次,明确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将职能下沉,真正实现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平衡。明确这层关系,就是明确了院校高层职能与基层学术的关系。要将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纳入高校管理与治理章程,确保全体师生对于院校的各项措施都享有知情权。最后,实行教学岗位责任制度,将课程与岗位结合起来,岗位责任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果的实现,并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防范和化解‘颜色革命’风险研究”(20BKS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