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1年04月29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9日第2157期 作者:邓远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立足于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最新提炼,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境界。新发展格局”以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为支点,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经济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发展格局”着眼于更新中国经济循环模式,以经济发展方式升级换代为直接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经济循环贯穿于经济全过程,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畅通,价值得以以不同形态不断转变,在运动中实现增殖。一国经济循环模式的形成是客观经济结构和主观战略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经济循环的外部条件发生质变,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外循环遭遇严重的外部冲击。从内循环看,中国经济的体量和结构也发生根本改变,资本报酬递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投资导向型内循环格局难以为继。生产结构上,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生产结构直接受制于技术结构,由于缺乏高端技术的掌握和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中国制造难以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在美元霸权制度下,中国的双顺差强化了中国储蓄倾向,压抑了国内消费。因此,从生产结构到消费结构看,投资—出口型内外循环模式难以为继。

  通过更新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关系,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内涵,正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具体路径。“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在于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能在与其对象的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不断创新,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实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经济唯有生产高端产品和服务,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主,才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消费是价值的实现过程,直接影响再生产尤其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巨大动力,而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发展格局”通过改变国际和国内循环的主次关系,锚定国内市场,改变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方式与内容。摆脱对发达国家市场和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以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撬动自主创新,夯实国内经济大循环基础。在此条件下发展开放型经济,改变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内容,逆转进口高端产品、出口中低端产品的国际分工劣势,为世界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通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创新—内需型经济发展方式开辟新道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高需求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新发展格局”为实现这样的时代使命提供了基本路径。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高质量的供给是主要方面。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要素禀赋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实现充分且平衡的发展要求经济实现量与质、速度和结构的有机统一,本质上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更新升级。“新发展格局”扭转过去以外循环为主体,两头在外,以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注重内生动力的挖掘,以创新驱动实现供给侧改革,既推动已有技术和产业的更新升级,也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占据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在供给端以更充裕、多层次、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民多层次的需求。

  矛盾的解决也取决于矛盾双方如何互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实现程度反作用于再生产,形成经济循环最重要的两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创新驱动技术结构的升级,匹配消费结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在供给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全部工业门类,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居世界前列,其中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在消费端,2020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未来消费潜力还将不断释放。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要产生需求的高度多样性,为不同生产层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步打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各种障碍,立足于国内循环主体,盘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以满足和挖掘国内需求撬动经济创新,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探索

  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理论底色。“新发展格局”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前提下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的重要创新,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将产生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把蛋糕做大,不断把蛋糕分好”。“新发展格局”直接作用于二者,对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形成重要的探索。“新发展格局”贯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打通相互间存在的障碍,逆转国内和国际循环主次关系,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更快提升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推动效率和公平上的动态平衡关系的形成。

  不断提升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在改善中国经济结构,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人口红利日益稀薄,资本利润率下降趋势下,以创新驱动替代投资驱动,扭转以压低劳动力工资为代价赚取微薄利润的不利局面,形成以获取国际超额剩余价值和技术外溢带来的共享型分配方式。改变资本压抑劳动模式,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藏富于广大劳动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只有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才能进入技术壁垒高、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领域,实现国强民富,大幅度提升国内整体福利水平。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逆转国内和国际循环主次关系,瞄准国内需求,需要改革和创新一系列制度。城乡户籍制度、贸易干预措施、人民币汇率制度、金融制度等改革,将改变劳动补贴资本、非贸易部门补贴贸易部门、内需补贴外需造成的财富转移和消费转移局面,从而直接改变国内财富分配格局。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19YBQ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