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多样化传播
2022年09月19日 10: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9日第2494期 作者:王辉 袁小陆

  在文化传播中,语言和文学受众广泛,而翻译是语言和文学国际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其翻译活动和作品,梳理和分析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路径、接受环境和传播效果,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各国传播情况的不同表征。

  多种路径携手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传播介质,除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作品之外,这些介质还包括华语报刊、文学作品、华校和华人社团所使用的教材和学习宣传资料等。许多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的同时,还从事报纸编辑、文学创作、华语教育和社团组织等多项工作。

  通过翻译,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以东南亚各国本土语言译本的形式在该地区得以传播,并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而19世纪中晚期以来,由华侨华人创办的华语报刊逐渐增多,这些报刊大多设有刊登中国文言散文、诗词和小说的专栏,部分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长期担任这些报刊的编辑、记者,通过翻译或撰写作品为其提供稿件,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翻译的很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在结集成册、出版发行前,都曾在华语报刊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

  除了译介出版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作品和创办、发行华语报刊外,在东南亚地区,华校和社团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之一。华校的前身多为私塾,私塾中主要讲授传统儒家经典著作。19世纪末,在清朝领事官员的支持下,东南亚地区的私塾式学校日益增多。20世纪初,中西兼顾、文理并重的新式华校教育逐渐取代了私塾教育。除此之外,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还创建了很多文学社团,并借助社团传播中国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译介、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华语报刊、华语教育、华语社团等,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文学作品译介可以给文学创作带来影响。华语报刊连载和刊登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以及相应的译本则既能够为作者和译者提供刊登作品的空间,又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关作品的影响力。华语报刊开辟的教育专栏可以为华语教育提供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华语教育则可以让更多人懂中文、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能够给华语报刊带来更多的读者。华语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可以依靠华语报刊进行宣传,同时给予华语报刊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不同的传播路径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贡献。

  成熟的环境是文化传播前提

  虽然受其文化身份内驱力的影响,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能够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但一种文化能否被当地民众认可和接受,并不是仅由传播者的热忱决定的,而是受到经济、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接受环境也是需要考量的条件之一。成熟的接受环境是译作所蕴含的文化可以成功传播的前提,但营造接受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需要根据译入国的接受环境筛选要译介的内容。

  纵览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概况可以发现,该地区的国家在地缘位置上与中国邻近,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之间就有了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时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接受环境培养的开端。从古至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人员交往一直比较密切,频繁的人员交往自然也带动了文化交流,这给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先天优势。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传播的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但接受环境成熟与否始终是文化传播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此外,传播效果也应受到重视。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按照其发展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效果和行为示范效果三个层面。东南亚海外华人译介活动带来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体现。以文学为例,越南的文学受中国文学影响较大,观念上沿袭中国文学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特点;体裁上遵循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内容上吸收了中国的典故和历史故事;表达手法上因袭了中国文学创作中惯用的引经据典、托物言志等手段。综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在越南的译介和传播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要依赖语言文字进行传播,因此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管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效果。东南亚各国的文字和词语中有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越南语词汇中有50%左右是中文词汇或来源于中文的词汇。泰语中的中文借词数量也达其词汇总数的30%以上。马来语吸收了279个中文借词,涉及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柬埔寨语中的中文词汇数量超过300个,集中在贸易、航海和日常用品方面。菲律宾语中也有2.5%左右的中文外来词,集中在饮食、贸易、农业等方面。

  纵观东南亚海外华人译者的译介活动和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各国的接受与传播情况,可以发现,在传播条件上,译入语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以及外来文化在东道国的传播都是有选择、有条件的,外来文化的传入需要契合译入语社会的需要,并满足传播条件。因此在推动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传播条件进行研究和预判;在传播模式上,要注意将环境培养与多样化的路径相结合,并且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将所要传播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和中国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在该区域的传播方式值得学界关注。研究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历史和成果,思考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身份建构,或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以及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外宣翻译策略研究”(2019M00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延安时期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国际传播史研究”(2021HZ-8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