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相通的
2022年09月20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0日第2495期 作者:陈先达

  哲学智慧是相通的,否则就不是真的智慧。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间格言中包含的哲理,往往有相似之处。如果有心人能编一本世界格言大成之类的书,对世界文化交流肯定有益。

  中国哲学有各种学派,诸子百家,虽然各有其说,但其中包含的许多道理有可比之处。《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司马迁也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止中国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世界各国的哲学智慧也有相通之处。只要翻翻西方哲学史,我们就可以看到用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智慧。无论是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在人生论方面都是如此。为什么?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面对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大关系可以说是任何社会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的关系。因此,涉及这三大关系的经验,以及作为其上升智慧的哲学,定会有相通之处。西方讲水、气、火、土,中国讲五行相生,道理是相近的。

  无论中外,在哲学思想上,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具有相关性。世界是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人如何看待世界,必然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人生。如果把世界看成非现实的世界,则会把人生看成过眼烟云,因而在人生观上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在一个虚无的非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很难承载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同样,历史观决定人生观。如果历史是非现实的,那做好人与做坏人、千古流芳与遗臭万年有什么区别呢?在有的人看来,所谓历史的评价,只是别人在评价,与真实的历史无关,因为历史没有客观性,没有规律,逆天而行与顺潮流而动,没有区别,差别只在个人的运气。不相信历史的客观性,不相信历史有规律的人,必然只追求眼前幸福,哪管死后洪水滔天。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永远不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生出负罪感,一个没有历史感的人也不会有耻辱感,因为历史随着他的死而消亡。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不仅哲学具有相通性,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也具有共同性。风俗习惯最具有民族特性,但由于人类的风俗和自身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可能产生相通的崇拜,而只是方式不同。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都有这种风俗。火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至关重要,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等也有火把节,每逢节日,彩旗高挂,红灯高照,盛装狂欢。

  总之,无论是哲学思维,还是风俗习惯,不同国家与民族在这方面都既各具特色,又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处理文化差异的最高智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