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建
2020年07月09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9日第1963期 作者:张春

  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进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如何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伴生性问题,实践中如何操作等,都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来解决。

  实现价值观创新

  一是要在周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的塑造。在全球层面,人类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本是客观现实,但却由于地理及政治等割裂性因素而被刻意忽视。由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这种地方性和割裂性更容易突破。其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可能产生地区性外溢,实现地区和平共处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最低目标;其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相互依赖紧密,确保地区共同的经济繁荣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次低目标;其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环境、生态、气候等可持续发展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较高追求;其四,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相通,各国人民生活幸福和谐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这四个层次的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互对应、相互促进。

  二是要塑造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观。如果说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其现实性和道德感更容易被承认,那么要求大家共同付出的责任共同体则容易被忽视。周边命运共同体因其地理范围相对较小,更易于践行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观。其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其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邻近使命运共同体更易成为共同的追求目标;其三,同样由于空间的固定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必须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通过构建责任共同体将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有机联系起来。

  三是要以复合型地缘政治观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家关系复杂,容易陷入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但人类交往稠密度上升、技术突破等使传统的时空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缘政治正朝向复合形态演变:传统地缘政治的逻辑前提是空间固定、时间流动;但新型地缘政治却以时间可能静止、空间可能折叠为逻辑基础。这意味着,必须将平行叙事纳入既有的线性叙事之中,从而更有效应对变化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

  推进理论创新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也必须有效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伴生性问题。

  一是要求复兴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很多是在经济崛起的基础上,通过武力征服实现武装崛起,其他国家往往成为其崛起的“受害者”。因此,中国需实现“体系内创新型崛起”,即在既有体系中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崛起,并使其他国家成为中国崛起的受益者。在周边打造中国体系内创新型崛起的示范区,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二是要求国际公共产品供应的理论创新。要使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成为中国崛起的受益者,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是重要渠道。但既有国际公共产品供应面临严峻的成本赤字、制度赤字和效益赤字,因此中国需以周边为重点,以提升国际公共产品可持续性实现成本创新,以基于比较优势的供应合作实现制度创新,以综合性影响评估提升国际公共产品的效益。

  三是要求周边整体外交的理论创新。中国应创新整体外交机制,主动建构对周边国家的“战略再保证”网络,帮助周边提升与中国对话和合作的制度能力,使中国成为“周边的中国”,化解某些周边国家对成为“中国的周边”的无谓担忧。

  战略政策创新

  一是明确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定位。其一,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共同体”的有效配合,如亚洲—周边—澜湄—中缅、中老等国别命运共同体的纵向配合,周边—中拉—中非等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配合等;其二,从功能上,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先行先试示范区,也是基础夯实区。

  二是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切实推动周边国家可持续发展。应依据周边国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对接的适配度和灵活性;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投资的溢出性和催化剂效果,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增益发展效果;完善国内地方“组合性参与”和“一带一路”“组团性建设”的结合机制,实现对周边国家的“精准”“对口”和“集群”的产业转移效应;大力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特别是实现机制的系统化、网络化。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危机管理和影响评估机制,完善周边命运共同体阶段性目标体系,设置灵活的动态调整、多速推进、争端解决、智力支撑等配套机制。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