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史学家对史学的不了情缘
——章开沅先生与江西师大中国史学科专业建设
2022年04月27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张艳国

  2021年5月28日,敬爱的导师章开沅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同著名史学家马敏教授在追忆文章中所言:“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我们则失去了敬爱的导师和学术生涯的领路人。”(马敏,《“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先生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述略》,《光明日报》2021年7月5日)抚今追昔,章老师对史学的深情厚爱和炽烈追求,依然感召着我们;章老师对历史学一系列的精辟概括,如“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史学研究也要关注史学生态,甚至是原生态”“同情之理解”“尊重历史,超越历史”“在史学中寻找自己”等,依然指引我们寻真知、启后人。

  章老师是具有大爱的仁者之师,他在创造自己事业辉煌的同时,又倾力支持、扶持学生成长进步,帮助学生追梦圆梦。他曾经动情地说:“40多年来,无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我为年轻一代历史学者的成长,耗费了不少精力与时间,对自己的著述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但我永远无怨无悔,因为学术的小我只有汇入学术的大我才能进入永恒。”“为造就青年学者开路,为发展学术交流搭桥,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章老师对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指导、支持和关怀,深刻地印证了章老师的人生追求和永恒精神。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章老师的鼎力扶持,就不会有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顺利展开和取得成功;如果没有章老师对学校中国史学科、历史学专业建设的关心和指点,就不会有学校如今中国史学科、历史学专业快速向好发展的喜人局面;如果没有章老师对江西省史学事业的厚爱和鼓励,也不会有今天江右史学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人们常说,事非经历不知难;饮水思源,感恩的心才明亮纯洁。它既说尽了人世沧桑巨变的苦与痛,也说清了人间同情共感的情与理。

  我至今都不能忘记镌刻在我脑中的深刻印迹。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失败后,大家都打不起精神,甚至有的同事彻底丧失了希望,决计一走了之,另寻高枝。当时,处在失败的环境当中,对未来的发展忧心忡忡,一时之间,几乎丧失了再战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要带好队伍,重振旗鼓,向着既定的目标发起冲锋,难度是很大的。

  在困难、困惑之中,我决定向章老师请教。打定主意后,我在稍后的时间里,利用寒暑假,上桂子山向章老师讨教破解之法。章老师对我们的失败深表同情,对已有的基础,特别是以谷霁光教授为代表的江右史学传统充分肯定。他说,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信心比黄金还可贵。干事业、闯新路,要有心理准备,要加强队伍的心理建设,尤其不要怕失败。搞历史研究的人,更要懂得经得起失败,从失败走向成功的道理。振奋精神,团结拼搏,终会成功。当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科学总结经验,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制定正确的规划和策略,争取不走弯路。他指出,博士点建设,看起来只是教育层次的提升,其实却是学术水平的升级。这就要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质量建设、学术影响建设、学术条件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具体的指标只是可见的要求和约束,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学术荣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往往是制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要下力气优化和提升,这是涉及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观测点。章老师在进行“战略”指导的同时,还利用他“老马识途”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战术”指导,对于制定科研计划、发表出版高层次论著、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聘请高级专家指导、发挥团队重点人才作用、加强学科建设管理等方面,也作了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他特别强调,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现在围绕申博工作搞学科建设,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一定要用足、用活、用好,这就是同门师兄弟的相互支持作用。他们中不少人已是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有经验、有思路、有力量、有学术影响,特别是像马敏教授等,他们还参加国家层面的相关工作,对于指导大家有序有质地推进这项工作,一定大有帮助。章老师几次耐心地听取我的汇报,并进行“战略”“战术”上有力的指导,彻底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使我明确了接续奋斗的方向,坚定了成就学术事业的信心。特别是章老师表示,关键时刻,他会莅校指导,这更给我莫大鼓舞。

  2014年,进入了新一轮申博的关键时间节点。这年暑假,我请教章老师并邀请他来校指导,章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就来校准备工作予以具体指导。这时,省里正在筹建“2011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经过评建程序,将建设若干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我与章老师商量,以筹建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突破口,先建设校级创新中心,再参评省级创新中心,以此为平台助推博士点建设工作。经过一番准备,我们根据章老师拟定的时间,邀请他参加在11月13日举行的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再次吹响江西师范大学进军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冲锋号。对于章老师选定的这个时间,我一直是心怀忐忑的。因为章老师毕竟已是88岁的年高老人啊,出一趟远门实属不易。因为这时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更是寒潮开始南下的时节。好在天气宜人,连日秋高气爽。那天中午,章老师偕师母、马敏师兄夫妇和田彤老同学一行,乘坐从武汉站直达南昌西站的动车,准时到达。在从南昌西站到瑶湖校区的路上,章老师精神矍铄,谈兴很浓,他讲江西历史文化在宋明之际的辉煌、在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讲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的历史底蕴,涉及胡先骕、谷霁光的学术人生和逸闻趣事,他讲自己与师母黄老师情定美庐的庐山恋歌,讲庐山图书馆馆藏外文资料以及庐山文献……一路上,我们很少插得上话。特别是车行紫阳大道时,他对道路两旁的绿化和城市生态赞不绝口,连声说,这就是生态江西的城市映照,值得其他省会城市学习。

  看得出,章老师对深秋变化无常的天气是有十足的心理准备的,他虽然按照秋季的穿着一点也不显得累赘,但是,他随身携带了每年冬天常穿的那件黑色毛呢长大衣。一路上,每当我看到章老师怀抱的长大衣,我就内心深深地震颤:章老师此次江西之行、师大之行,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此行倾注了多少关爱学生发展的浓厚情怀!此行攒足了支持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建设的力量!章老师到达学校白鹿会馆,中午简单地餐饮、休息后,立即投入了工作。下午三点,章老师在学校音乐艺术广场作了“二零后寄语九零后”的学术报告。在报告开始前,章老师将50册报告同名书签名送给前排学生,立即使室内气氛活跃起来。由于章老师名气大、威望高,学生们争先恐后前往报告厅,室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也挤满了人。一个半小时的报告精彩纷呈,赢得了学生多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互动过后,学生们久久不肯离去。

  报告会后,省委常委、秘书长朱虹教授从红谷滩会场赶来,省委副秘书长宋雷鸣同志和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教授也先后来到历史文化学院所在的名达楼,在有关校领导的陪同下,为学校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揭牌。揭牌仪式简短、庄重、热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值得记叙的学术标识价值。章老师的莅校指导,引起了学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的高度重视。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活动中高度肯定学校中国史学科、历史学专业建设成绩,表示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申博工作闯关过险。省领导对章老师支持学校中国史学科建设表示高度赞誉,对学校中国史学科和历史学专业建设表示热心支持,并作出具体指示,极大地提振了学科团队信心。在揭牌仪式后的简短会谈中,章老师对学校近两年在中国史学科、历史学专业建设措施、效果、变化表示赞许,认为只要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学院和团队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并加快建设步伐,省里加强支持倾斜力度,他也一定会持续密切关注建设进度和质量。他坚信,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一定能够在新一轮增长中与时偕行,获得成功!在章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于次年夏季成功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了足量科研经费支持。

  我们以中心揭牌为起点,牢记章老师的鼓励和教诲,在马敏师兄等人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学科团队拧成一股绳,做争气的学科、成立志的团队,将学校的支持、省里的扶持作为巨大动力,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内涵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和学术竞争力建设。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成功的回报:2018年3月,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江西唯一一个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历史学一流专业建设单位(江西首批唯一一个历史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当我怀着成功的喜悦向章老师汇报时,章老师非常高兴,并送两句话予以鼓励:有志者,事竟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两句话,我牢记心间,作为奋进的座右铭,与学院、专业学科团队的同事相互勉励,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一时的成功作为通向未来发展的坚实起点,追求卓越!

  古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又说:“饮水思源心更甜。”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章老师在2014年深秋来到江西师大的扶持之旅、培育之旅,一定记住章老师的教诲和祝福,办有品质的历史教育和有高度的中国史学科,在“永无止境的历史远航”中保持应有的文化情怀、学术定力和人文温度,不为过去画句号,只为未来增智慧,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作出江西师大人的新贡献。

  章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学生的鼎力扶持,他对江西师大中国史学科建设和历史学专业建设的贡献,必将永远和我们同在,并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结出教育、学术硕果!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校长、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