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
2022年05月31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31日第2417期 作者:张平

  当前,人工智能被深度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然而,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颠覆性但又远未成熟的技术,人工智能在带来高效生产与便利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现有伦理关系与社会结构造成冲击,且已引发不少伦理冲突与法律问题。在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如何准确把握时代变迁的特质,深刻反思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应对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技术伦理风险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技术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的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便很有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

  人工智能的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使决策过程不透明或难以解释,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及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近年来被广泛曝光的“大数据杀熟”,正是这一风险的具体体现。

  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风险。隐私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的保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而不少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担忧。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伦理挑战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2017年智能机器人索菲亚被授予沙特阿拉伯王国公民身份,这引发了许多人对人工智能挑战人类主体性的担忧。通常人被认为是唯一的道德主体,人的道德主体性的依据在于人的某些精神特点(如意识、思维)。当前,人工智能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但是,智能机器人不仅在储存、传输、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脑,而且借助材料学等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人可能在外形上“比人更像人”,甚至拥有更丰富的情感(比如索菲亚能够模拟62种面部表情)。这样的智能机器人究竟是否是“人”?是否应确立为道德主体?如果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那么其究竟是一种与人类对等的主体,还是一种被限制的主体?这些问题表明:人工智能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不只是电影小说中的浪漫想象,而是已日益成为一种现实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与既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叠加在一起,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成为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中所谓的“无用阶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而失去工作。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少人并不能找到新的工作,结构性失业大潮可能汹涌而至。这将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重大潜在风险。

  应对防范策略

  技术伦理风险与社会伦理挑战的图景展示表明,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良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于人工智能风险、挑战的应对防范,事关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反思、批判,作出审慎恰当的抉择。

  确立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价值原则。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应当避免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说的“技术拜物教”倾向,要将伦理、道德等价值要素纳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考量之中,尽快构建起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应确立如下基本价值原则,作为建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的“阿基米德支点”。一是人本原则。人工智能始终是“属人”的造物,是为增进人类的福祉和利益而被创造出来的。无论人工智能有多么接近“图灵奇点”,也不应改变其属人性。人本原则是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最高价值原则。二是公正原则。人工智能的发展要以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归趋,不能片面地遵循“资本的逻辑”与“技术的逻辑”,坐视“数字鸿沟”的扩大,而应当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接触、使用人工智能的机会,从而使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中受益。三是责任原则。明晰道德责任,对于防范和治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人工智能设计、研发、应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伦理建设,尤其要注意设计者、开发者的道义责任感培养,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人工智能事故追究问责机制。

  建立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伦理规范。在确立人工智能伦理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要制定人工智能产品设计者、开发者及使用者的具体伦理规范与行为守则,从源头到下游进行规范与引导。针对人工智能的重点领域,要研究具体细化的伦理准则,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建议。应当加强教育宣传,推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共识的形成。进一步,可以将取得广泛共识的伦理规范嵌入于算法之中,避免人工智能运行过程中的“算法歧视”与“算法欺诈”问题。此外,要充分发挥伦理审查委员会及其相关组织的作用,持续修订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定期针对新业态、新应用评估伦理风险,促进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与时俱进。

  健全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在社会层面,应加大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政策帮扶,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的共同富裕方向。面对可能到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持续的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法律层面,应积极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的有效实施,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滥用与欺诈的处罚细则,逐步加快《人工智能法》的立法进程。在行业层面,应加强人工智能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建立并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审议、监督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朝着“安全、可靠、可控”的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